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太極謎蹤】探索一個中國神傳文化的理路(上)

歷經五千年的東方文明裡,「卍字符」與「太極圖」雙峰鼎立,成為人們了解到的中華神傳文化關鍵核心。(Shutterstock)
歷經五千年的東方文明裡,「卍字符」與「太極圖」雙峰鼎立,成為人們了解到的中華神傳文化關鍵核心。(Shutterstock)

文/梅花一點
歷經五千年的東方文明裡,「卍字符」與「太極圖」雙峰鼎立,成為人們了解中華「神傳文化」的關鍵核心……

李白《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詩仙李白驚歎的「太極」歷經萬劫,追溯無極,宛若至廣至大的天地淵源,流淌億萬年的永生奧義,在世間生命的記憶之先昭現,若隱若現的玄機映照寰宇的瀚浩,運行天人歷史的神性祕密。人類無法用真實寫照的格式提供完整全息的玄思與哲理,卻每日每夜浸潤其中,日用而不知,日行而不覺。或許,對太極文化的精準描述更像是人類的癡想、妄念;但是,本次華夏文明的傳承輝煌卻不可須臾脫離她,終於奠定出「神傳文化」延續至今,等待即將來臨的寰宇歸正時期。

隨著佛教從古印度輾轉流傳至中土大地,寓意「吉祥萬德」、「慈悲智慧」的卍字符定型為佛門圖案。(ackats/Shutterstock)隨著佛教從古印度輾轉流傳至中土大地,寓意「吉祥萬德」、「慈悲智慧」的卍字符定型為佛門圖案。(ackats/Shutterstock)

歷經五千年的東方文明裡,「卍字符」與「太極圖」雙峰鼎立,成為人們了解到的中華神傳文化關鍵核心。隨著佛教從古印度輾轉流傳至中土大地,寓意「吉祥萬德」「慈悲智慧」的卍字符定型為佛門圖案——儘管有一些人仍然認為,中華史前之時早就有這個符號。

而譽為「中華第一圖」的太極圖,作為「太極」奧義的象徵圖案,千古流傳至今,沉澱豐厚文化的基因,讓人們理解了什麼是「道」,什麼是「道家」,什麼是「太極」,什麼是「陰陽」。

《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chinahbzyg/Shutterstock)《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chinahbzyg/Shutterstock)

溯源「太極」,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逍遙遊的莊子在〈大宗師〉篇裡讚歎說:「大道啊,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道廣大精微,超越一切時空萬物,但我們更無法從莊、周肆意汪洋的上、下文之中推測,玄妙的「太極」是超高維度時空的境界?還是運行陰、陽法則的緣起?

《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就這句話,有千萬疑團,都是很難解決的。我們可以羅列這些疑團:

第一,「太極」之前有「易」這樣的東西,「太極」之後有「陰陽」這樣的東西,那麼「太極」在「易」與「陰陽」之間,可以讓我們悟到什麼呢?

第二,人們什麼時候開始知道「太極」?認知了「陰陽」與「八卦」在先呢?還是先了解到「太極」呢?或者是先了解到「易」呢?

我們知道,《周易》一書,基本的卜辭文本到經傳文本的規範,時間上歷經周朝初年至孔子時代,整個漫長的過程長達數百年,其中,「太極」從何時開始認知的呢?

第三,《周禮》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周易》在易學的六十四卦系統中,是最後一個建立文本的,之前還有夏朝的《連山》與商朝的《歸藏》,他們的文本裡是否有「太極」理念?

湮散的歷史留下痕跡還在讓我們尋尋覓覓。可是,「太極」文化作為「易學」和「易理」的最重要源頭之一,不可能憑空而出,更非乘虛而來,當是上古之時早已有之。從甲骨文及其相關考古的發現、發掘和考證就看到,六十四卦易學道術系統早已經完備,卻不知如何起源。儘管對「太極」考古的實物材料逐漸顯現,也有待證實,而我們能夠期待的是,傳說不一定就等於猜測,畢竟湮散的歷史還是留下神蹟的餘韻,補充吾輩遐想的空間。

什麼是神蹟?也許是天神給了一個可以預知未來的夢,也許是修真者證悟了大道,也許是天賦智慧給一位善人開創一種人間技能,當然,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也許。

西周末年,周幽王二年,王都鎬京附近岐山地震,三條主要河流斷竭。伯陽父以陰陽之理,預言十年後周朝有亡國之象。結果,周幽王十一年,西周滅亡,周國東遷,開始東周歷史。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董因,用《周易》六十四卦泰卦,預測晉國公子重耳歸國得天時、地利、人和,必成霸業。果然,重耳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漢朝,京房自創易理,重新排序六十四卦,結合氣候音律,占卜多得驗證,即使他能夠預測自身會被誣陷而亡,也未曾退縮。

三國時,管輅能夠通過卜筮的方法,破罪案,治怪疾,辨禍福,知生死,明國運。《三國志》記載他的斷易案例,成為後世易學經典。

南北朝北魏時期,關朗僅僅以一個卦,縱論天下數百年,明天意,盡人事,開六合,斷聖謀,易學奧妙,莫可揣測。

三國時期,南征北戰的諸葛亮在忙於鞍前馬後之餘,排出《馬前課》。唐朝初期,李淳風與袁天罡你來我往推出了《推背圖》。此二書,以六十四卦多種維度的「數、理、象、圖」之易學原理,推衍預言未來千年中華歷史進程,奇準無比。

以上有史有據的案例,從先秦到隋、唐,歷經超出了整整一個千年,這也僅僅能夠排列出部分的易學成就和易學神蹟。

神蹟奇事是出來了,而「太極」作為易學的文化關鍵核心,在如此漫長的時期,卻時隱若現,宛若神龍見首不見尾。儘管其間有揚子雲以——「三才」天、地、人換算「兩儀」陰陽,自鑄《太玄經》八十一首;有焦延壽再加六十四卦倍數,自編《易林》四千詩;有魏伯陽修行道術通真,自撰《周易參同契》三十五章。

如是種種,也只見得「太玄」一詞最似「太極」,得其名莫能狀,有其號不能知。或許正是漫長時間的文化演繹,逐步形成體系完整的文化鋪墊,那隱蔽在背後的主角才方便展露出自己神妙的真容。(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