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彰投

父母參與「家庭會談」 是治療拒學輔導最關鍵之處

父母參與「家庭會談」(彰化醫院提供)
父母參與「家庭會談」(彰化醫院提供)

【記者謝五男/彰化報導】14歲的王姓國二男生,出現拒絕上學的拒學症,被帶到精神科看診。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鄭怡君指出,王同學最後終於再回到校園,要歸功於父母參與了「家庭會談」,這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鄭怡君說,王同學常說頭痛、肚子痛,但就醫無礙,神情越來越萎靡,三天兩頭不到校。經導師、輔導老師和心理師努力後,懷疑王同學有憂鬱症,便轉介過來,他一開始給予抗憂鬱劑,但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於是邀請父母和孩子,一起來醫院進行家庭會談,釐清拒學的原因。

鄭怡君指出,王同學憂鬱症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秘密,原來是王同學的父母長期相處不睦,一吵架,就有意無意要孩子選邊站。但不論王同學選哪邊,總有一邊會失望,甚至氣得要斷絕親子關係。王同學夾在中間,除了成為出氣筒,從父母學到的「帶刺外交」,也讓同學不願與其相處。

鄭怡君表示,王同學到了青春期之後,不願再承受父母離異的恐懼,以及同學排擠的寂寞,於是遁入網路世界中尋找清淨,憂鬱時便割腕來釋放壓力,因為虛擬的網路世界,比現實世界安全,而割腕帶來的痛,讓王同學產生一絲懲罰自己的快感。但自從父母嚴控網路後,拒學成了抗議。

鄭怡君說,王同學父母原本認為,拒學都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只能無助地拜託學校或醫院。但家庭會談後,才發現他們的婚姻關係,讓孩子那麼痛苦,拒學只是結果,家庭的不和諧才是根本原因。所幸亡羊補牢,當父母不再執著於孩子的上學問題上,而是開始收拾善後,王同學很自然就回到校園,現正學習有效的社交技巧中。

鄭怡君指出,雖然這只是一起個案,卻是大部分拒學案例的縮影。簡單來說,拒學原因可能來自個人、學校和家庭等因素,需要家庭、學校和醫院三方合力,但家庭因素最容易被忽略。若藥物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後,仍無改善,家庭治療應列入考慮。家庭治療不是一個檢討戰犯的審判台,而是把家人變成良藥的一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