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簡稱POPs)是指一類人工合成,因具有毒性、生物累積性、不易分解及長距離傳輸之特性,會對人體及環境造成危害物的化學物質。為保護人類健康及地球環境免受POPs危害,聯合國訂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並於93年5月17日生效,目前公約共列管31種POPs,以達到消除、限制及減少無意衍生目的。
昨(1)日,環保署偕同衛福部、農委會、經濟部、財政部、勞動部、海委會等7個部會舉辦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回顧與前瞻成果發表會,邀集學者專家、業界及NGO進行交流,並向大眾分享臺灣最新管制情形及成果。
如首批被《公約》列管的物質 —多氯聯苯,《公約》請各締約方在2025年前消除設備中使用的多氯聯苯,並在2028年前對含有多氯聯苯廢棄物進行無害環境管理。臺灣目前對多氯聯苯的管理政策多已符合公約時程與作業事項。2001年全面禁止使用,惟試驗、研究、教育用者不在此限。含多氯聯苯1,000ppm 以上之電容器或變壓器,均已依規定停止使用。
臺灣雖然不是公約締約方,但仍以聯合國之執行策略訂定國家實施計畫與國際接軌,並於97年7月3日行政院核定我國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畫」,近年隨著公約列管趨勢滾動修訂,以作為臺灣推動工作之依據。
環保署表示,各部會、機關協力合作,分別依據「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環境用藥管理法」、「農藥管理法」及其他環保法令進行相關源頭禁限用管制。亦透過環境、生物基質、市售食品及商品檢(監)測,掌握環境中之流布,進行國人膳食暴露評估,充分掌握國人健康。
同時研發環保無氟撥水劑應用於紡織業,減少商品使用有害物質,降低消費者暴露機會。平時也加強民眾教育宣導,提升環境保護意識。
環保署強調,藉由這次成果發表會,分享各部會在過去多年來POPs的管制成效及監控成果,未來仍持續掌握公約決議,審慎評估新增列管物質,持續整合部會量能,致力於減少POPs帶來的健康威脅和環境風險,更多的內容可參閱化學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資訊網站」(https://topic.epa.gov.tw/pops/m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