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她認為可能染疫之後,體力需要時間鍛鍊,才能回到原來的水準,但是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或是從事靜態活動時,也經常感覺到心跳異常快速,體力比染疫前差,因此前往心臟內科門診就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說,臨床上發現,染疫後約5人當中,會有1人出現Long COVID症候群(長新冠),症狀包括:認知障礙、味嗅覺改變、呼吸喘促、心悸、胸悶、疲勞等。
在Long COVID的患者當中,有不少於染病後4週,仍然有心悸或心跳加速的症狀,甚至會長達半年以上,而且許多患者在染疫之前,完全沒有慢性病史或不良健康狀況,染疫之後卻深受心悸所苦。
疫後心搏過速症候群
上述案例張小姐罹患的疾病是疫後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COVID-19 tachycardia syndrome),此疾病包含2種類型的心搏過速。
1.不正常竇性心搏過速
不正常竇性心搏過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IST)定義為休息時,竇性心率達每分鐘可達100次以上,且於24小時心電圖監測中,平均心跳達每分鐘90次以上。患者可能發現,即使是在休息時,心跳也明顯比染疫前快許多。
2. 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
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定義為傾斜床或直立測試時,每分鐘心跳增加達30次以上,且未出現血壓降低現象。患者平時心跳不一定很快,但稍有姿態變動,特別是早上起床時,會有顯著心跳加速的感覺。
預防和治療
李穎灝表示,此2種情況可能同時出現,患者通常主訴平常心跳會快到感覺得到,稍微動一下更是快到不行,甚至伴隨胸悶、微喘、疲倦等。
目前致病機轉仍然不是十分明確,但研究多顯示與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失衡有關。在預防上,部分研究顯示,接種疫苗或使用抗病毒藥物,有可能降低長新冠的發生機率,但是根據現有證據強度,仍無法下定論。
李穎灝提出,在治療方面,目前大多數依照傳統的不正常竇性心搏過速和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來處理,但不清楚這類治療在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上,是否同樣有效。
在藥物使用部分,醫師通常會開立調節自律神經的藥物,比如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非藥物進行方面,藉由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幫助修復失衡的自律神經,避免快速改變姿勢、攝取咖啡因或酒精,建議使用彈性襪,並在飲食中加入額外的鹽和多喝水,有可能改善症狀。
李穎灝提醒,患者也可能因為焦慮、低血氧、輕度發燒、心肌炎、心衰竭而引起相關症狀,是否適合上述治療方式,應該由醫生問診檢查評估後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