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東瀛采風】日本劍道中的「殘心」

現代體育文化推動下,人們在觀看劍道比賽時,大多只關注運動員的體能、技巧、表現、勝負等外表因素,往往忽視乃至忘卻了劍道的精神內核。(123RF)
現代體育文化推動下,人們在觀看劍道比賽時,大多只關注運動員的體能、技巧、表現、勝負等外表因素,往往忽視乃至忘卻了劍道的精神內核。(123RF)

文/脩實
劍道,作為日本國技,在國内普及率極高;雖尚未被列為奧運比賽項目,但早已風靡世界。然而,在現代體育文化推動下,人們在觀看劍道比賽時,大多只關注運動員的體能、技巧、表現、勝負等外表因素,往往忽視乃至忘卻了劍道的精神内核。

劍道規定:比賽獲勝者不得以握拳等行為表達喜悅與展示强勢等,否則將被判犯規。是因為,這等舉止不僅是對比賽對手的失敬、無禮的行為,更是違反了劍道的傳統精神,與武道所倡導的理念相悖。

劍道由來

劍道雖然稱之為劍道,實為刀法,也就是日本刀的使用技法。

日本刀最早現身於平安時代末期,其特點是:用日本固有的冶煉方法製成,單刃、彎曲、鋒利。日本刀之功用,一是護身,二是格鬥,三是修養。此外,日本刀還是天王、武士權威的象徵,乃至信仰對象,同時又具有較高的工藝美學價值,因此很多名刀成為日本國寶。

武士刀又稱日本刀,製作工藝極其複雜,刀型非常優美,被列為世界三大名刃之一。(Pixabay)武士刀又稱日本刀,製作工藝極其複雜,刀型非常優美,被列為世界三大名刃之一。(Pixabay)

自室町幕府(1336~1573年)時代,天下大亂,戰事頻仍。在此背景下,刀的鍛造技術獲得巨大進步,各式劍法與格鬥術也先後誕生,並形成了「新陰流」、「一刀流」等具代表性流派。

至江戶時代(1603~1868年),天下太平,用劍實戰漸次減少。因此,劍術便成為武士的人生修養之一,他們不僅研磨劍術,更專研其心法,並有柳生宗矩的《兵法家傳書》、澤庵的《不動智神抄錄》、宮本武藏的《五輪書》等著述面世,成為至今劍道的理論瑰寶。這些書籍的宗旨在於使武士懂得:作為一介武士,必須嚴於修身、勤於武術、研磨才能、分明善惡,並在必要時為國為天下捐軀。這一思想在二百多年的和平時代漸次形成,被視為武士道精神的源泉之一,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

日本劍道重視的傳統文化精神是什麼呢?(Shutterstock)劍術是武士的人生修養之一。(Shutterstock)

此間,劍術也從昔日刀法的實戰性向技藝的高超性轉型,在此過程中,「直心影流」派起到了築基作用。為了既能練習劍術,又能安全防身,日本正德年間(1711~1715年),長沼四郎左衛門發明了防身用擊劍道具,並制定了用竹刀取代真刀格鬥的規則。其後,寶曆年間(1751~1764年),「一刀流」派的中西忠藏子武又進一步改良、實踐,使得此法普及至衆多流派,並開始超越流派進行比賽。到了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劍道漸次臻於完善。

明治維新(1868年)後,武士階層被廢止,並禁止平民持刀,劍道亦隨之式微。明治10年(1877年),以警視廳為首,開始重振劍道。明治28年(1895年)旨在振興劍術等傳統武術的全國性組織日本武德會成立,有力的推動了劍道重振。大正元年(1912年),劍道一詞開始使用,制定了劍道規則《大日本帝國劍道形》,包括禮法、眼神、形體、呼吸、殘心(下有說明)等多項修得方法,在統合了各派的基礎上,推進了竹刀劍道的普及。

二戰後,日本在聯合國部隊占領下,劍道受到壓制,直至昭和27年(1952年)日本恢復獨立後,方使劍道全面恢復,全日本劍道聯盟也應運而生。

劍術是武士的人生修養之一。(Shutterstock)劍道理念定義為「劍道乃通過劍法修煉的成人之道」。(Shutterstock)

警察必修科目

自明治時代起,劍道便與柔道一樣,成為警官必修的武道科目,各警察署都設有道場,除警察自己使用外,也作為少年劍道教室對外開放。在參加全日本劍道選手大賽及世界比賽的選手中,大多數是警察。

平成18年(2006年)12月,日本修改了教育基本法,旨在使學生尊重傳統與文化,愛國,尊他,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平成20年(2008年)3月,修改後的中學學習指導綱要規定:第一、第二學年的保健體育課,武道為必修課。平成24年(2012年)度開始正式實施。武道中,包含柔道、劍道、相撲、弓道、空手道等。其中,選擇柔道和劍道的學校占整體的九成以上。受此影響,日本大學、民間以及企業中修習劍道者很多。在社會團體中,劍道實力最强的是警察、自衛隊、獄警。

大正時代開始,日本劍道推動了竹刀劍道。(Shutterstock)大正時代開始,日本劍道推動了竹刀劍道。(Shutterstock)

 「成人之道」與「殘心」

何為劍道,全日本劍道聯合會這般定義:「劍道,乃日本武士通過實戰而體悟劍法之道,習劍道即是學劍之法理。」換言之,劍道之要乃學習劍法深處的武士精神與修養,而嚴格的劍法訓練則是其手段之一。這也是劍道被稱為「成人之道」的緣由所在。

1975年,日本劍道聯合會頒布了《劍道理念》和《劍道修煉之思想準備》,將劍道理念定義為「劍道乃通過劍法修煉的成人之道」。劍道修煉思想準備為:「正確學習劍道,磨練身心,養育旺盛之精氣,通過劍道修養,以達尊禮節、重信義、盡摯誠,常致力於自我修養,愛國家愛社會,為廣泛促進人類和平繁榮做出貢獻。」

劍道之劍法,分為身法、刀法、心法,相對身體、技能之形體,精神層面的心法修煉更為重要、嚴格,「殘心」便是其一種體現。依《日本國語大辭典》解釋,「殘心」原為對某事務感到尚未滿足之意,用於武道、藝道上,則是要求達到警戒的一種身心狀態。

在劍道上的具體表現為:賽罷,無論結果如何,選手都要保持不懈怠、不卑怯、不驕傲、不張揚等狀態。要尊重對方,始終不忘互助。無論對手技能高下,資歷深淺,都要以初心相待,並期許從對方身上學到所長,提升自我。這一理念,要求劍道修煉者也要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著名劍道家,神奈川縣警察本部警視宮崎正裕,是劍道教士八段,曾在日本全國劍道選手大會上6次獲得冠軍,在世界劍道大賽等賽事中獲得十多項個人、團體冠軍,被譽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傳奇劍道家。當被問到能達此地步的原因時,他説:能獲勝,是自身的能力與支持者、老師、前輩、以及身邊相關各位合力作用的結果。他還説,與6次獲冠軍相比,能5年連續進入決賽更讓他感到光榮。這般心境,或許就是劍道心法的一種折射吧。

在劍道、柔道、空手道等武道中,過招或做完技藝演示後,都要保持一定的身姿、精神,以備對方反擊,也為進一步進攻做準備,並留有餘韻。這也是「殘心」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劍道比賽中,「殘心」之有無,也是判斷擊打有效與否的一個標準。例如,即便正確擊中了對方,如果看上去沒有「殘心」,其擊打就會被判無效。因為,其缺少了劍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身姿與精神。

日本劍道的心法修煉重視「莫忘殘心」精神——「摘花在手勿漫心,以備狂風倏來臨。」(Shutterstock)日本劍道的心法修煉重視「莫忘殘心」精神——「摘花在手勿漫心,以備狂風倏來臨。」(Shutterstock)

那首著名的道歌「摘花在手勿漫心,以備狂風倏來臨。」就是在警示:莫忘殘心。

誠然,「殘心」不僅體現在比賽中,更要貫穿於賽前、賽中、賽後全過程。譬如弓道,射箭前、放箭時、放箭後,都必須保持規定的「殘心」。尤其箭射出後,射箭人要依然保持身心不動,念力集中,注視箭中靶處。

有趣的是,茶道也講「殘心」,千利休的那首道歌頗為有名:「手離茶具時,務必帶餘韻。緩慢輕穩圓,依稀別戀人。」(《利休百首》)

這是對茶道「殘心」境界的一種詮釋。「殘心」在茶道中也是貫穿始終,且更注重内在精神。再者,日本舞蹈界也講究「殘心」,體現在形體上,就是手舞足蹈要帶韻味,有餘韻。其實,這一禪意頗濃的「殘心」理念,普遍存在於日本文化中,是日本傳統美學思想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