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中國禁運臺水產品 農委會:兩方面同步進行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明因應方案。(中央社)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明因應方案。(中央社)

【記者賴玟茹/臺北 報導】台灣水產品遭中國禁運,農委會評估影響總產值逾新台幣60億元,主要受影響為午仔魚、魷魚、秋刀魚,鰹魚等水產品,農委會主委陳吉仲9日表示,將分兩方面同步進行,食藥署將持續向對岸詢問,我方如何補件才能恢復順利輸出,另依遠洋及養殖種類水產品,採取適合方式因應。

農委會9日下午舉行「針對水產品輸中註冊暫停及因應措施說明記者會」,陳吉仲、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均出席。

農委會因應措施將分兩方面同步進行,陳吉仲表示,首先會透過食藥署向對岸海關詢問我方可以如何補件,並恢復順利輸出,農委會則會持續結合其他會員國於世界貿易組織(WT0)技術性貿易障礙(TBT)委員會提出特定貿易關切

另外,則是會啟動針對遠洋、養殖等水產品做不同的因應措施,陳吉仲表示,養殖的午仔魚就會以內銷為主,遠洋魚種的魷魚和秋刀魚則以外銷為主。

此次主要受影響水產品,包括遠洋捕撈的秋刀魚、魷魚、鰹魚,及國內養殖的午仔魚等水產品。陳吉仲表示,若以2019至2021年平均輸中大宗水產品量與產值來說,魷魚平均銷中產量3.6萬公噸,產值為18.3億元;鰹魚為2.8萬公噸、產值8.4億元;秋刀魚平均為1.8萬公噸、產值4.4億元;午仔魚為0.7萬公噸、產值6.8億元。

陳吉仲說,遠洋漁業資源量變動大,以魷魚為例,108年至110年年產量分別為3.8萬公噸、5.3萬公噸及14.6萬公噸,平均年產量7.9萬公噸,國內每年主要消費量約2-3萬噸,外銷主要至中國、美國、越南。

秋刀魚部分,陳吉仲表示,因同屬遠洋捕撈產量變動大,且外銷主要出口市場依序為韓國、中國、日本,若屆時無法輸中,將會協助業者拓展日本、韓國市場。

另在魷魚及鰹魚部分,陳吉仲表示,兩水產品過去受限於國內加工量能,都是先銷至中國加工後,再出口至其它國家,屆時若無法輸中,則是尋找合適的東南亞國家進行加工後,再銷往其他市場。

至於國內養殖的午仔魚部分,2019至2021年平均產量1.2萬公噸,內銷約2,579公噸。陳吉仲提到,後續將加強國內行銷,建構更多元的行銷管道,包括開拓餐飲、電商等,且會協助業者開拓東南亞市場。

媒體詢問,從台灣鳳梨遭禁後,文旦、蓮霧、石斑魚等農漁產品,農委會均是以持續以WT0方式提出特定貿易關切因應,但都遭中國已讀不回,認為這次農委會採取相同因應措施是「原地不動」。

陳吉仲強調,重點應該放在「降低倚賴中國市場,拓展新興市場」,並舉例台灣鳳梨遭禁運轉銷日本後,反而價格不斷提升,市售價格從前年每公斤20元,今年已調至24元,並強調重點是「農民受到的影響」,後續影響「沒有負面都已轉為正面」。

中國禁運農漁產不間斷 專家:有助於台灣回歸國際貿易正軌

中國禁運台灣農漁產品事件不間斷,早在2021年禁運台灣鳳梨,到後來文旦及台灣石斑魚等農漁產品皆遭中國禁運,對此,專家認為,這對台灣經濟來說是個「轉機」,藉此台灣能走向回歸國際市場的正常模式。

這起中國禁運台灣水產事件起源於,屏東當地漁民流傳中國海關總署8日上午再禁台灣水產品,農委會甚至未收到對岸通知,且經進一步查找中國海關總署資訊網站後證實遭禁,不過吳秀梅在下午記者會上表示,至今仍未接獲對岸任何通知,確認台灣水產品遭禁。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雙邊貿易必須先經過官方協調後,才會採取行動,這種未經協調直接禁運台灣水產品,「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理論上也不是常態作法。

這次事件對台灣而言是「轉機」,葉耀元說,因為能夠強迫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漁民、業者重新思考、布置農漁產品的產量分配,或許能也能將生產量能,轉為其它類型農產品,讓這些產品也能賣給中國以外的國家。

葉耀元表示,中國本來就是高風險國家,因所有經濟貿易模式,完全是「政治力」介入,過去是因為雙方具備距離近、語言相同,洽談生意方便,但不代表台灣不能與其他國家貿易,強調,台灣應以「出口導向」概念,依據出口國家需求製作產品。

葉耀元提到,與中國做生意聽起來相對簡單,但簡單背後其實帶有很高風險,可能過去幾年,也就是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到蔡英文總統上台前,大家會覺得說,與中國做生意很好,也沒有任何事情,「但沒有事情,只是他沒有對你做什麼事情,並不會改變中國政治力介入經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