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和天波府楊家將保家衛國、一門忠義的改編故事,從元代起,各種版本在戲曲、小說和評書中流傳甚廣,深受普羅大眾喜愛。其中,楊延昭威震三關的故事,在當地可謂家喻戶曉。
所謂三關,主要是指位於現今河北至山西一代的高陽關、瓦橋關及益津關。然而,除了這幾個地方之外,傳說他與遼軍征戰的地方曾一度遠至幽燕地區,他與楊家將士們在這兒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其中在鹿皮關長城附近的山崖上留有一道深深的刀痕,歷千年後仍清晰可見,那便是關於楊六郎刀印的傳說。
這傳說跨越了兩個朝代,一直延續到《水滸傳》中的楊志以及岳家軍的猛將楊再興……
刀印由來
話說當年遼國多次進犯中原,遼國大將韓昌多次與楊延昭對戰,都吃了敗仗,致使遼軍一聽到楊延昭的威名都聞風喪膽。然而長城綿延數千里,楊延昭難以兼顧,有時只得用計,讓遼軍猜不透他身在何處。
有次韓昌又興兵來犯,準備挑一處隘口進行攻堅。楊延昭得知情報後,首先帶兵到了鹿皮關,在這裡他僅留下少量的士兵。
他對駐守的軍士們說道:「你們瞧見韓昌大軍來,儘管躲好,放心,他絕不敢攻來!」
士兵們一聽,覺得元帥說得神奇,但也不敢過多質疑。之後只見楊延昭抽起腰間寶刀使勁一劈,將關口旁的山崖劈開了一道深痕,把刀留在崖上,就離開了。
接下來楊延昭又率軍到了白馬關,把自己的戰馬縱放在此,隨後率著主力部隊到古北口埋伏。
不久,韓昌果然帶兵到了鹿皮關,他抬頭一看關口:「啊!這刀,不正是楊六郎的刀嗎?」他怕楊延昭埋伏於此,就帶著兵離開,前往白馬關。
結果,到了白馬關,又看到楊延昭平時作戰時座騎白馬的身影,他想,楊延昭一定在此地駐防,所以又率軍攻向古北口。
遼軍到了古北口,發現城牆上插滿楊家將士的旗幟,韓昌想,這一路上發現寶刀、馬、旗幟,真讓人搞糊塗了!楊六郎畢竟只是個凡人,怎麼可能分身多處?他料想楊延昭只能防守一關,定不在此處。
韓昌於是下令全員進攻,但大軍才衝到城門前,楊延昭竟率領軍士從旁邊的小路殺來,遼兵遭城內外宋軍夾擊,只得硬著頭皮拚命。這一戰打得昏天暗地,戰場上煙塵滾滾,一連打了許久,韓昌和遼軍損失慘重,最後只得率殘兵北逃而去。
戰後,楊延昭又回到鹿皮關,取回了自己的佩刀。軍士們見狀,只得連聲佩服元帥的神機妙算。千年之後,鹿皮關歷經戰亂,城牆隘口已多處殘破,然而據當地人說,楊延昭當年留下的刀印仍清晰可見……
寶刀下落
在鄉野流傳,楊家後代的記憶中,楊延昭離世後,那把寶刀歷經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之手,到了北宋末年,輾轉傳到了後人楊志手中,這時楊家的後代多已隱居在太行山,不問世事。然而,楊志自幼耳聞先祖精忠報國的事蹟,又練就一身家傳武藝,便想投效沙場,闖一番事業。
楊志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故事在小說《水滸傳》中亦有詳盡的描述,至於《水滸傳》中有多少歷史真實的部分,可能要留待時間與後人去驗證,這裡要提的是書裡關於楊志賣刀的那一段。
楊志押送花石綱失敗被撤職後身無分文,走投無路。只能面對現實,出售手上僅有的祖傳寶刀。他深知寶刀的價值,在街上叫賣時,索價三千兩白銀。當時七品縣令月薪約五十兩,寶刀之價相當於地方官五年的薪資,能負擔此價格的人可謂寥寥無幾。可是禍不單行,遇上了潑皮無賴牛二糾纏鬧事,在打鬥中,楊志誤殺了牛二。
在犯下命案後,楊志自動前往官府投案。因被殺的牛二是當地有名的惡霸,所以被從輕發配至北京充軍,那口寶刀則遭到沒收。
經過一番陰錯陽差,楊志還是無奈的落草為寇,最後在梁山與宋江等一同接受朝廷招安。投效朝廷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在征討遼國中立下戰功,又陸續平復王慶、田虎等流寇。由於在戰場上英勇的表現,官府返還了他那把家傳寶刀。原本要隨軍南征、討伐方腊的楊志此時卻身染重病,臨終前,他將寶刀交與姪兒楊再興後便病逝。
在南北宋交接的混亂時期,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持有家傳寶刀的楊再興也曾一度迷失,投效在流寇曹成門下。不過日後,他受岳飛感召,成了其麾下岳家軍的一員猛將,楊再興憑著寶刀和家傳武藝,隨著岳飛南征北戰,奮勇殺敵,立下無數汗馬功勞。
紹興十年(西元1140年)岳飛率十萬軍渡過黃河,進行第四次北伐。在郾城大捷後,楊再興率三百輕騎於郾城北小商橋和金兵十餘萬主力遭遇,這一戰,楊再興憑著寶刀力戰群雄,殺敵二千餘人後英勇戰死。而這口楊延昭曾經隨身的佩刀也隨著楊再興戰死,而下落不明。
楊家寶刀的故事就終於此,而楊再興雖死,但終於報答了岳飛的知遇之恩,也了卻了叔父楊志沙場報國的心願,不負其先祖楊延昭和楊家將忠義傳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