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教練觀點】學歷有用乎?

透過正規教育取得文憑學歷,雖仍是主流,但已不再是重點所在。取而代之的,乃是個體「自主學習」的能力,累積自我生命之經驗與能量,才是未來社會的價值主流。(Fotolia)
透過正規教育取得文憑學歷,雖仍是主流,但已不再是重點所在。取而代之的,乃是個體「自主學習」的能力,累積自我生命之經驗與能量,才是未來社會的價值主流。(Fotolia)

文/吳政峰 (職涯青創顧問師)
日前,多名從政人物因論文抄襲事件而陸續遭受學位撤銷、辭職下臺,立法委員甚或在議室殿堂中提案,提出以後選舉公報不再列述候選人學歷資料,而引發諸多爭議。上述這些事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即顯示著「學歷」這一有形的公開認證,是否能夠充分代表一個人的「專業」、「能力」與「見識」等無形價值,抑或一個人的價值,是否可以透過學歷以彼此加持、彼此應驗。

「學歷是否有用」這一命題,始終是大家所爭相討論的話題,從東方到西方,都是如此。然而,不管結論如何,隨著資訊科技的興起與進步,像是電腦運算、網路連結、手機通訊、影像處理等,大學教育在社會裡所扮演的角色、所產生的作用等,早已從積極走向了消極。不可否認,學歷與能力之間,的確存在某種「傳訊」效果,但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兩者之間「相互代言」的成效,已有逐漸遞減之趨勢。「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已不再是那麼絕對了。

既然如此,透過正規教育取得文憑學歷,雖仍是主流,但已不再是重點所在。取而代之的,乃是個體「自主學習」的能力,累積自我生命之經驗與能量,才是未來社會的價值主流。換言之,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方法,甚或,什麼都不教他,而是將他放逐到孤島,讓他自己摸索「存活的方法」。這樣一來,自我的價值,便是獨一無二且難以取代的。

筆者常認為,在一個具有教育影響的環境裡,下等人什麼也不想學,中等人學片面知識,而上等人則學「思維方法」,學如何「作學問」,學如何讓自己更充實、過得更好。在未來的社會,「誰學誰教」、「拿到什麼文憑」、「完成什麼論文」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重點所在,反倒是「我想學」、「我感興趣」、「我能教人」、「我能融會貫通」、「我能擴大延伸」、「我能自我加持」、「我能過得更好」等重點才是。各位莘莘學子們,關於學歷這件事,大家可別劃錯重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