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拆字、結字的方法是漢字具有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燈謎中常用,古代讀書人也喜愛玩玩這種文字遊戲,展現妙解的智慧,或是透過它結合所學的四書五經內容,來預測考題。
以下,一起看看幾個小故事:
行善「一旦不離心」
順治丁酉年,督學歲試將到臨時,樵川吳生和幾個考生得到了考題的暗示:「尹字帶兒孫,一旦不離心。」
入了考場,拿到的第一道題目是「(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至「得見有恆者斯可矣」這一段。
這一段出自《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
這段孔子說的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聖人,我沒能見到過,能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我沒能見到過,能見到堅定意志一心向善的人,也就可以了。」
考生們這才知道「尹字兒孫」指的就是「君子」也;「一旦不離心」,合為「恒」字也。
四句話拆字謎
順治丁酉這一年,同時還有考武場的學生,也去問試題。他們得到四句話的暗示:「二人並肩,不缺一邊。立見其可,十字撤添。」
這四句話要如何解題呢?武場學生翻來弄去,沒有得出答案。等到進入試場,看到論題是堂堂四大字:「天下奇才」。
原來,「二人並肩」合成一「天」字;「不缺一邊」,就是把「不」字的左邊去掉,得到「下」字;「立見其可」,會意「立」字立在可字上,合為「竒(奇)」;「十字撤添」,撤是十取一之稅法,「撤添」意即在「十」上添一撇,就是「才」也。
如此巧妙拆字,要具備廣博的學識基礎,同時也要有洞見和聯想能力,境界高妙呀!
「不可語」顯露答案
康熙己酉科會試前,山陰考生袁顯襄得到考題的暗示:「不可語」。
袁生乍看之下很失望,「不可語」還說什麼呢?他又緊追著問對方:「雖然說『不可語』,難道連一字片語都不能指引一下嗎?」
對方告訴他:「題目即在不可以語上。」
袁生不解,心急問道:「乞求明示我答案。」
然後,這回他得到對方另一個提示——「署」字。
康熙己酉科所出考題出於《論語‧雍也篇》,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樂在學習中」)。這一節中連用了四個「者」字,將「四者」上下合一字即為「署」。
那麼「即在不可語上」,怎麼對應到答案呢?這話指示了答案所在的位置。我們看到《論語》原文,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之下,緊接著孔子又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上等天賦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學問;天賦中下等的人,就不可以同他討論高深的學問。」)
故而,「不可以語上」明確指出考題在這話之上!答案說是「不可語」,其實已經把答案都明示出來了。不過不用心讀書的人還是看不出來、悟不出來,這就應了孔子說的「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的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