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報導,大約50年前,泰國東方赤頸鶴(Thai Eastern Sarus,常被稱為泰國鶴)幾乎在當地消失殆盡,牠們最後一次在野外現蹤,是在1968年。
在泰國政府、柯叻動物園(Nakhon Ratchasima Zoo)和聯合國攜手合作下,展開長年的救鶴行動。1989年,他們開始利用柬埔寨捐贈的赤頸鶴進行繁殖,2011年,第一批赤頸鶴成功被野放。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赤頸鶴列為「易危物種」,估計目前野外僅剩1.5萬隻;一般認為赤頸鶴的泰國亞種已從泰國野生溼地中消失。
可喜的是,自2011年以來,已有超過150隻人工繁殖的赤頸鶴,在泰國東北部武里南府(Buriram)被放歸野外。這種鳥類身長可達1.8公尺,體重近7公斤。
武里南府官員查瓦(Chaiwat Chuntirapong)說:「該處是泰國鶴能夠獨立生活和繁殖的唯一地方。」
去年(2022)聖誕節當天,泰國動物保護部門將13隻赤頸鶴從繁殖地運送到武里南府一個水庫野放。那裡盛產的荸薺(water chestnut)是赤頸鶴在乾旱季節的主要食物。
當日清晨,在孩童和圍觀民眾的歡呼聲中,這些巨大的禽鳥大聲鳴叫,笨拙的拍打著翅膀,搖搖晃晃的飛上了天空。
在放歸自然之前,赤頸鶴還必須接受一番野化訓練。柯叻動物園研究員塔納(Tanat Uttaraviset)說:「照護員穿上能夠遮掩身體的衣服,再套上鳥頭手偶,一步步教導牠們如何覓食、再到熟悉自然環境等各種本領。」
據報導,這是漫長復育計畫的最後一刻,研究人員從孵化開始悉心照料這些鳥類,逐漸將牠們引入野外,然後帶著牠們飛向自由。
塔納說,截至目前,約有六至七成的赤頸鶴放歸後,能在野外存活下來。
在野放之前,每隻赤頸鶴都被植入了微晶片並貼上標籤,讓研究人員得以持續追蹤牠們,以便不斷改進保育計畫。
除了培育和野放,這項計畫的重要一環,是讓民眾接受該物種與環境方面的教育。柯叻動物園園長塔納瓊(Thanachon Kensing)說,牠們的棲息地仍受到「廣泛的農業活動」的威脅。
有鑑於此,該動物園成立了一個學習中心,旨在教育遊客和當地民眾保護這些鳥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