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2018年起大力推動雙語國家政策,但近期不少事件引起社會討論,如:112學年大學個人申請破百系不採英文,而且國貿、國企等科系也入列等。為此,立委吳欣盈、吳怡玎、陳以信4日舉行「台灣整體英語力 聽說讀寫沒問題?」座談會,與會者都提到了環境對於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以及聽說比讀寫更重要。
吳怡玎談到了年齡的重要性,她說,學齡前是最適合學語言的時機,學齡前環境若是英語環境,孩子就不會害怕學習英語。她以歐洲為例,歐洲是很多語言同時存在一個環境,所以小孩不會害怕,但台灣是從上而下的由大學開始推,用英文當授課語言教授專業科目。
「我的英文是聽來的,不是看來的」,陳以信則分享他學英文的經驗,他過去英語不好,後來出國唸書花很久時間補英文,這有好處、壞處,壞處是要花更多時間跟上課程,但好處是等於從頭學起,以前是用眼睛學英文,到國外是用耳朵學英文,語言學習最主要是環境。
陳以信提到,他在國外碰到很多台灣學生,讀跟寫都一百分,但一開口就不行,如:聽不懂腔調、文字很艱澀(如:中文的之乎者也)等。所以,他強調,不能走錯方向,不是讀寫不重要,但他期待國內英語教育更加重視聽跟說。
「我們不可能成為雙語國家」,陳以信認為,雙語國家是有前提的,如:比利時有荷語、法語,其國會的投票板有法語區跟荷語區,重大法案必須要兩個語區的投票都過半數才叫通過法案;方向加強英語教育是對的,重視聽跟說是對的,但硬要推雙語國家是錯的,台灣沒有這個條件,不應該去硬拗社會、環境;台灣要走向移民社會,但人民、社會、體制等並沒有做好準備。
美國商會前執行長李豪則表示,學習語言「聽」跟「說」應該比「讀」、「寫」重要,理解以及能開口說是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建議教育部應該更積極,用科技去支持台灣的雙語教學,他舉例,有些影音串流平台有使用英文將台灣介紹給國外的朋友。
全教總文宣部主任羅德水表示,台灣在政策面及法規面還是有許多值得盤點之處,國家語言發展法僅定義了國家語言,現實執行面則有出現矯枉過正的情形。他舉例,新聞曾經報導花蓮縣一間國中用英文面試某位老師,但入職後卻是要教國文。◇
師大英語系教授張武昌表示,學語言需要環境,台灣沒有好的學習英文的環境。最佳學習時期應該從國小開始,而非到國高中才開始;語言學習的環境建置需求要做出來;學習英文時將重點從重視文法轉移到重視溝通功能,放開對發音太過執著的概念,只要講的英文大家聽得懂,能夠把意思溝通出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