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以堅持從事「可永續發展的農業」聞名,即以較少的水種植較多作物,並監測肥料和營養狀況,以免過度施肥。他們用較少的成本生產出了較多的產品,從而成為全球領先的食品、植物及農產品生產者。
歐盟制定碳排放目標
雖然荷蘭在農業永續性方面領先世界、每年農產品出口利潤高達幾十億美元,卻仍然無法安撫歐盟官僚對碳排放目標的要求。為了配合要求,荷蘭政府正在推進收購並關閉近三千個農場的計畫。當局將以公平的市場價購買農場,但如果農場主不願意賣,政府將強行收購。
正如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所報導的,「荷蘭政府提出購買多達三千個造成嚴重汙染的農場,及主要的工業汙染源,以減少被歐盟法規定為違法的氨和氮氧化物排放。」
排放目標是歐盟國際任務的一環,它要求成員國在2030年前減少氧化亞氮和氨的排放。湊巧的是,荷蘭的農業規模巨大,產生的氧化亞氮和氨排放量,就國土面積而言是非常大的。
為完成這個任務,荷蘭政府計畫在2030年前將牲畜飼養量減少1/3。他們打算透過收購農場、將目標農場遷到政府認為合適的地方,或者把農場打造得更具「永續性」等方式來達到目的。最後一種方式最合理,不過當局是否會把常識當回事兒,還有待觀察。
荷蘭的國土面積很小,卻擁有龐大的農業部門,因此大家可以看到眼下的難題。企業家、當地政界和農業投資者在荷蘭農業上押注了數十億美元,在面臨這些威脅之際,農場主和農業專業人士都很憤怒,發起了激烈的抗議活動。
與此同時,國際媒體卻拒絕如實交代當前的情況,只報導農場主人抗議及活動人士,並且常常把抗議活動歸咎於全球右翼組織。
農場主承擔政策失敗的後果
數十年來,荷蘭政府的領導力不足,導致無數的政策失敗。現在,「好欺負」的農場主被迫承擔後果。另一方面,荷蘭政府不去糾正失敗的政策和程序,卻只顧著向歐盟效忠,不惜消除農場以遵從歐盟的國際協議。沒有什麼比這更離譜的事情了。
上個世紀的決策同時也給荷蘭農業部門造成嚴重的問題。《能源觀察》(Energy
Monitor)報導,「1950年,荷蘭有41萬家農業公司,2016年只剩下5.5萬家;這期間養豬量卻從190萬頭增加至1,240萬頭。1950年,平均每隻乳牛年產牛奶4千公升,2015年產量倍增,達8,200公升。」荷蘭牲畜增加導致排放量上升,但政府整整半個世紀都置之不理。
戰後,荷蘭政府和工業家只是摒棄小企業模式,讓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運作,這在美國叫做「大農業」(Big Ag.)。在這種模式下,農業公司數量減少,而牲畜養殖量卻爆炸性成長。許多中小企業破產,超級大公司接管了該行業。
緊接著,全球化的跨國巨無霸公司進駐荷蘭,整合了農業部門,增加了肉類的生產,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然後,撤退到世界上成本較低、監管較少的地區。現在損害已經造成,而責任卻落到了現在的農場主的頭上。非常讓人失望!
我附加了一張圖表,顯示農業生產部門在荷蘭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比率持續下滑。
多年來我一直認為,剝奪國內企業的所有權、讓大量外國公司接管,並且為遵循國際要求而摧毀國內產業,不是健全的經濟政策。
歐盟應該保護成員國的國內產業,而不是罔顧地理、經濟條件和常識,一味追求在數據上達標。
停止以環境為名的極權主義
即使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場主也不安全。政府減少牲畜飼養量的政策,會讓許多人的利潤大幅縮水。如果歐盟對有機農產品生產者下手,你很難不去猜測下一個(受打擊的)目標是誰。從事有機農業生產本身已經很艱難,更不用說應付那些反商官僚發號施令了。我們不應該放任官僚和政客出於個人或意識形態的目的而破壞農業。
荷蘭政府現在做的這些事情,和1980、1990年代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沒什麼區別。當時,美國政府為了促進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間的跨境投資及經濟發展,簽署了該協定,導致美國喪失無數的就業機會及勞工工資下降。兩者唯一的區別在於,荷蘭政府是以環境的名義來幹的。我急切的希望左派能夠停止以環境的名義,來掩蓋其極權主義的野心。(小標為編輯所加)
──作者為金融家、企業家、作家和專欄作家,是投資銀行哈根資本(Hagan
Capital)的合夥人。原文「Dutch Government to Force Farm Buyouts for Totalitarian
Agend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