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10天的年假結束,民眾陸續回到工作崗位,有一項研究顯示,放假有助於改善情緒,減輕精神壓力,但在收假恢復正常工作後,仍會導致精神壓力再次增加。專家表示,發生「假期後憂鬱」是正常的,與「週一憂鬱 (Monday blue)」相同,但若持續兩周仍無法改善,建議應立即尋求心理健康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幫助自己重拾健康身心。
據2020年一項研究,經比較60名工作者在假期之前、期間和之後的心理變化,受試者在假期前的負面情緒、壓力和攻擊性上都沒有變化,然而在假期後都顯著下降。
研究發現,假期可能有助於改善情緒、減輕精神壓力和提高生活滿意度,但這些正面影響,可能會在回歸日常生活後的一週內就消失,但收假返家後,對於立即恢復工作及日常生活仍感到壓力,導致精神壓力再次增加。
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明,上述研究中所稱的「假期後憂鬱」,指的應該是假期後的「憂鬱心情」或「負面情緒」,如同大家常說的「週一憂鬱 (Monday blue)」相同,休假後回到職場較容易感到壓力,所以會有「假期後憂鬱情緒」是正常的。
劉嘉逸提醒,假期後憂鬱情緒若持續存在,「已超乎一般情緒反應」的程度,自己調適不來且影響生活與工作,輕者可能是「適應障礙」,重者可能是「憂鬱症」,此時應尋求專業協助或治療。劉嘉逸鼓勵,民眾若能在工作中尋得樂趣與成就感,做到「樂在工作」,是最正向健康的生活態度。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假期後憂鬱」是人們度假後可能經驗到的負面情緒或憂鬱症的術語,其症狀包括:模糊的焦慮感、變得更加煩躁、懷舊、睡眠困難、全身不舒服或不安,上述症狀可能會從假期回來後持續兩週,影響民眾在工作、學校,或人際關係中的表現。
葉雅馨進一步表示,造成每個人假期後憂鬱的原因各不同,可能是想到又要面對平常那些工作或人際上的壓力,大多數人是因假期結束後,難免會產生失落感,這時可再去安排或想像,明年或是下個長假規劃活動讓自己重啟期待,提醒,民眾若深受「假期後憂鬱」困擾,持續兩周仍無法改善,建議應尋求心理健康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幫助自己重拾健康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