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文活動

百年前登山也愛打卡 線上展揭熱點

「百年前的登山打卡」線上展主視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百年前的登山打卡」線上展主視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文/記者徐翠玲
打卡不分時間、空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日治時期《臺灣寫真大觀:山岳編》寫真帖,共集結112幅早期臺灣山岳林野的歷史影像。當時山岳攝影以大型相機拍攝玻璃乾版底片為主,拍攝者須背負沉重器材,且攀登、攝影路徑多沿著較成熟路線。路徑決定行走其上的人所看見的風景,今昔對照下,書中取景地點多已成為今日登山打卡標註點。

《新高南山與南玉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新高南山與南玉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新高附近的結冰》,指新高山結冰的瀑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新高附近的結冰》,指新高山結冰的瀑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教授洪廣冀、影像研究者李旭彬,由《臺灣寫真大觀:山岳編》的內容進行推演與查究,一探鮮為人知的影像故事,並精選出44張影像,分為「山岳寫真」、「一路上的風景」、「田野筆記本」等三個子題,轉化成「百年前的登山打卡」線上展覽。

《七星山的雪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七星山的雪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濁水溪的鐵線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濁水溪的鐵線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日治初期的登山活動多以山林資源探勘、調查與開發為重點。自1925年起,臺灣總督府開始制定森林計畫事業,但在大規模伐木、後續整齊規格的人工植林等近代林業管理下,原始的自然景觀也逐步消失,兼顧林業開發與山林景觀保存,儼然成為當時重要課題。1930年代後,設立國家公園的風潮自歐美吹向東亞,日本殖民政府亦開始進行臺灣國家公園調查、規劃,《臺灣寫真大觀:山岳編》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脈絡中誕生。

《眠月的達磨岩》。(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眠月的達磨岩》。(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攀岩練習—懸垂》。(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攀岩練習—懸垂》。(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策展人洪廣冀表示,線上展覽名稱訂為「百年前的登山打卡」,是為了呼應當代人熱衷打卡的現象;打卡者發揮巧思與創意引發關注,在《臺灣寫真大觀:山岳編》中也隨處可見這種巧思與創意。閱覽者既可看到臺灣的玉山、大霸尖山、奇萊連峰、合歡山等名山勝景,以及眺望這些名山的標準角度;亦可欣賞到在臺灣較少為人提及的山岳、高山雪景、冰封瀑布等地點,還有「由下而上仰望」這種深具實驗性的攝影視角。◇

《怪峰大霸尖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怪峰大霸尖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