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王昭君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西元前51年,出生在荊楚山下美麗的香溪河畔,傳說王夫人夢見明月落入懷中,不久之後生下昭君,所以乳名叫皓月。青山秀水的養育,楚漢文化的薰陶,她十歲便能吟詩彈琴,其美貌聰慧傳遍家鄉四方。
西元前38年,昭君被選為宮女入宮,當時的宮女是將畫像呈給皇帝挑選,昭君高潔自愛,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不美,她因此成為一個普通的待召宮女,被安排到皇宮的偏庭角落做雜務。西元前33年,匈奴單于呼韓邪到長安朝見漢元帝,請求和親結緣。作為待召宮女的王昭君被選出和親,當盛裝的王昭君出現在大殿時,她的美麗端莊讓皇帝、單于和大臣們驚豔、震動。王昭君奉旨和親匈奴,被封為「寧胡閼氏」,意思是能給匈奴帶來安寧的王后。
兩千年前的北方大漠,荒涼寒冷,當時匈奴民族過著落後於漢朝的遊牧生活。昭君非常思念故鄉和親人,彈奏出傷感動人的琵琶曲,飛過的大雁聽到悅耳的琴聲,看到馬上美麗的女子,忘記扇動翅膀跌落地上,所以昭君有「落雁」的美名。
來到匈奴,昭君她心懷大義,堅守使命,放下個人的鄉情愁懷,以非凡的勇氣、毅力和善良的心懷,融入匈奴民族的生活,從一個普通的漢宮宮女,成為匈奴人民賢淑仁善的王后,輔助了兩代單于。她勸誡單于停止戰火,還將先進的漢朝文化禮制傳授給匈奴人民。她教化人民種植黍麻,繁殖六畜,織布鑿井,使得當時的邊塞不再有烽煙戰火,而是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人民安寧、經濟繁榮的祥和景象。
王昭君和親匈奴,和睦邊境,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和」文化的體現,美如仙娥的王昭君不負漢室所託,消融漢匈干戈,傳播大漢文化,因而受到當時以及後世人民的尊敬與愛戴。她被視為上天派來幫助匈奴的神女,傳說她經過的地方都會水草豐美,因此在大黑河畔,匈奴人民為她修建了昭君墓「青塚」。
忠孝勇敢 花木蘭
大約在1,500年前左右的北魏時代,有一位勇敢的女孩叫木蘭,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演繹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傳奇歷史。
聰明活潑的木蘭,從小就跟著籍在軍中的父親,學習槍劍騎射等武藝。十六、七歲時,木蘭已經是一個能騎善射、精通十八般武藝、矯健俊美的大姑娘了。平時,她都在家幫助父母做些女紅。
一年秋天,北方柔然部族再次侵犯北魏邊境,朝廷下旨徵召各家各戶的男性出兵。木蘭看著父親年歲已老,打仗已經是力不從心,按照朝廷規定,可以由家中的其他男丁頂替,但是木蘭的弟弟尚年幼,她反覆思考,最後決定女扮男裝,頂替父親出征沙場。在她的堅持說服下,父母同意了木蘭的請求。
木蘭買回了白馬和新馬鞍,還給自己買了一套盔甲。她摘下耳環珠飾,脫下裙裝,挽起長髮,換上戎裝,跨上白戰馬,扛著銀光閃閃的長槍,英姿勃發,看上去就是一位英俊朝氣的年輕戰士。
第一次離家遠征的木蘭,內心也很想念父母親人,然而為了國與家的和平安寧,她的心就變得勇敢堅強了。渡過黃河、翻過黑山,北魏軍隊日夜兼程,奔赴寒風呼嘯的燕山朔北戰場。
在十二年的邊疆征戰中,木蘭不但勇猛善戰,還能運用兵法,斬將奪關,攻城破敵立下累累戰功。北魏最終收復失地,穩定了邊關,取得勝利。旌旗飄揚,戰馬嘶鳴,木蘭與同伴們凱旋而歸。屢立戰功的木蘭謝絕了朝廷的封官晉爵,要求回家侍奉年老的父母。
回到家鄉的木蘭進到自己的閨閣,除下盔甲換上女裝,戴上珠釵放下長髮,淡施脂粉出來見一同征戰十年的戰友,女兒裝的木蘭讓所有的同伴看傻了,他們沒有想到,十年沙場一同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的木蘭竟然是一位美麗的女孩。
忍辱負重 西施
西施也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稱為西子。白居易的《牡丹》詩有「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可見她美貌之盛名。然而,真正讓西施美名榮耀千秋的是她忍辱負重、以身救國的大忠大義之舉。
西施出生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越國薴蘿山下的一個村子,父母都是尋常百姓,相傳她原名叫施夷光。薴蘿山下有兩個村莊,村民大多姓施,西施住在西村,其天生麗質遠近聞名,所以被稱為「西施」。
傳說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河水映出她美麗的容貌,竟讓魚兒忘記游動而沉入水底,這就是「沉魚落雁」中「沉魚」的故事。
據說西施因有心口疼痛的病,常常手捂著心口,緊皺著眉頭,看起來楚楚動人。東村有一位姓施的女子叫東施,容貌不佳,但她認為學著西施的樣子,就會好看,所以也模仿西施捂著心口、皺著眉頭,但是這個樣子讓她更醜了。因而有「東施效顰」這個成語,意指人不能盲目模仿他人,要有自知之明,善良、自信和自己的特色才是美的。
西元前494年,吳越兩國交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被迫向吳王夫差投降求和,並且親自到吳國做人質三年之久。國難當頭,有著天姿國色的西施,被選出準備送到吳國的宮殿。她努力學習宮廷禮儀、歌樂舞蹈。她最擅長的舞蹈「響屐舞」非常聞名。西施腳著木屐,裙繫鈴鐺,在木板鋪就的長廊,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樂曲和著木屐踢踏以及腰間鈴聲,令在場的眾人為之陶醉,吳王夫差因此耽於歌舞玩樂。
西元前482年,吳越再戰,越國大勝吳國。西施為助越王勾踐復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演繹了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
西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美麗的代表,因其貌若天仙的容姿,被春秋爭霸的吳越之戰推上了歷史的大舞臺,而她的忍辱負重、勇敢俠義的愛國情懷和義舉,也成就了她的千古美名,成為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爭相詠誦、家喻戶曉的美麗化身。
大義在心 貂蟬
三國時期的貂蟬,不僅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還是一位憂國憂民、深明大義、勇敢智慧的巾幗英雄。「羞花閉月」的「閉月」,講的就是貂蟬拜月,月亮見到貂蟬的美貌,自愧不如,躲在雲朵裡去了。
傳說東漢末年,貂蟬出生在山西一個山村的平民家庭,長得十分美麗,而且能歌善舞,十分惹人喜愛。
當時漢朝重臣太師董卓把持控制漢室朝廷,他專橫暴虐,廢掉少帝劉辯,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新皇帝。董卓殘害忠良,破壞禮義綱常,他還下令遷都長安,放火焚燒洛陽城,使老百姓死傷無數。因國家動亂,貂蟬也流落到京城,成為司徒王允家的歌女。
當時朝野內外無不痛恨董卓,但因為他掌控著強大的軍隊,又有勇猛過人的義子呂布隨侍左右,雖然各路豪傑紛紛舉兵討伐董卓,但都敗於他手下。一天深夜,王允因憂心國家不能入睡,獨自在花園裡徘徊,忽然聽見牡丹亭內有人在月色中長嘆,過去一看,原來是家中十六歲的歌女貂蟬。貂蟬說:「自從大人收留我入府,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報答。最近見大人總是愁眉不展,一定是有難辦的大事,但又不敢問,所以嘆息,如果我能為大人分憂就好了。」
王允看著美麗不凡而又堅強聰慧的貂蟬,猛然間心中有了主意。於是王允收貂蟬為義女,和貂蟬商量實施連環計。貂蟬心中明白,進入董府,面對性情殘暴的董卓就如羊入虎口,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但為了國家和百姓,貂蟬還是勇敢的接受了王允的任務。
王允依計把貂蟬作為歌女送入董府,入府後貂蟬挑起董卓和呂布之間的矛盾,讓二人互相忌恨,又設法借呂布之手殺掉了董卓,結束了董卓專權漢室的殘暴統治。
貂蟬謹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義思想,作為一個美貌柔弱的絕代佳人,在國家有難之時,為了拯救國家及百姓,能夠大義在心,冒險挺身而出,憑藉自己的俠義勇敢和聰明才智,除掉了國賊董卓。她這種為正義獻身,為社稷人民犧牲自我的大仁大義可歌可泣,千古流芳。千百年來,她的美貌和事蹟一直被後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