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當局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類似做法近三年已有多次。分析認為,在中共腐敗體制下,這錢未必都能到有需要的農民手裡,且現在農民多不願種地了。另外,此舉也反映出中共糧食方面出現嚴重危機。
中共政府近日向農民發出一次性財政補貼,共計100億元人民幣。
據新華社4月17日報導,此次補貼對象為實際種糧者,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種糧的農民,流轉土地種糧的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開展糧食耕種收全程社會化服務的個人和組織。
大紀元記者查詢發現,自2021年至今,此項補貼至少已發放5次。
大陸媒體人黃先生17日對大紀元表示,官方說是向實際種糧的農民發放,這怎麼認定?會多了很多環節,這裡面就會出現腐敗,錢也是可以挪用的。
據官媒過往報導,在農村地區,總有地方官員通過冒名、代領等方式截流財政補貼或扶貧款,動輒涉及上億元。對此,央視報導,財政部表示,各地區應結合有關情況綜合確定補貼標準,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繼續採取「一卡(折)通」等方式,及時足額將補貼資金發放到位。
黃先生說,「一卡(折)通」這種手段也是表面的,事實上都是憑關係。
「錢發到農村去,打個比方講,100億到各個省市縣再到鄉鎮村,一級一級都是當官的說了算,關係好的就能有,不種地的也可能有補貼,你關係不好的就不給你。在中國這種體制下,沒辦法實現公開公平公正,搞再多的資金,都是那些官員中飽私囊。」
河北農民工王先生17日對大紀元表示,下來的補貼會得到點,不會得到太多。「真正落到老百姓手裡邊的,也不見得有多少。」
中共官方數據顯示,全國有約五億農民,其中農民工三億,居住在鄉村的不足三億。
中國進口糧食越來越多 背後危機引關注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兼所長林義鈞4月18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官方這些年的一號文件都是強調糧食安全,說飯碗必須要握在自己的手裡,所以進口越來越多的大豆和玉米。
中共海關總署4月13日數據顯示,2023年3月,中國進口糧食1,198.9萬噸;1—3月進口3,872.7萬噸,同比增長4.7%。
中共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去年1月曾指出,至2020年中國糧食自給率已下降至76.8%,過去20年間平均每年下降1個多百分點,下降速度高於日本、韓國與台灣,預計2035年糧食自給率將下降至65%。中共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亦曾發布報告指出,到「十四五期末」,中國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全球糧食供給與交易遭受巨大衝擊,中國也在其中。大陸媒體人黃先生說,中共現在糧食出現危機。因為俄烏戰中共實際上支持俄羅斯,而本來烏克蘭原本出口糧食給中國較多。
「如果中共最後搞到被全世界制裁的話,烏克蘭不可能給你糧食,就連泰國都不會給你出口糧食,印度都不會給你出口糧食。所以中共現在就堅持這一套,最後全世界民主國家都對我制裁,都給我脫鉤,那我只能學習朝鮮,對內加強管制,它可能做這種準備。」
林義鈞則認為,中共當局此舉,與因應戰爭,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只是對農民而言,現階段要種糧的誘因也越來越少了,所以要有這樣的補貼。
「一方面是農民都到城裡去了,變成農民工,另一方面是農民希望透過土地賺到更多的錢,但種糧其實只能勉強過日子,不如種經濟作物或者是直接出租土地,或者是把農場做更高價值的多元投資。」
種糧收益低 中國農民不願種地黃先生表示,如果在真正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根本不用補貼來鼓勵。
「因為在市場經濟環節中,如果糧食貴了,自然就有農民願意去種糧食,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有市場這個無形的手,根本就不需要去搞這些。」
河北農民工王先生對大紀元說,「現在是瞎整,把以前的路邊的樹,前兩年栽的,全毀了,種糧食。有的地方,在湖邊的也種糧食。可能是國家的糧食有點吃緊吧。」
王先生說,現在農民對種地沒什麼興趣,現在許多村莊,大多散戶都不種地了,就包給種糧大戶。「那種糧大戶為什麼可以賺到錢呢?他們有國家補貼。地多了,就可以多補點錢了,地少養不起。」
今年4月份,黑龍江省統計局官網發布《饒河縣備春耕情況調研報告》。饒河縣曾被認定是中國人均產糧第一縣,1993年成為中國大豆生產基地。
報告說,近幾年來,農資價格、人工、土地租金等費用均有所上漲,使糧食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當地一個家庭一年種糧的收入趕不上一人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種糧沒有吸引力。
中共黨媒「人民網」在今年2月20日的刊文中也承認,中國農村目前的種糧收益依然較低,土地租金、勞動力價格居高不下,同時又受到國際能源和化肥價格上漲的影響,使得糧食生產成本持續增加。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