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im.B違法吸金25億 學者促盤點借貸平臺

網路借貸媒合平臺im.B涉嫌以「假債權、真吸金」手法詐騙吸金,刑事局日前拘提8嫌到案並查扣大量精品。(中央社檔案照片)
網路借貸媒合平臺im.B涉嫌以「假債權、真吸金」手法詐騙吸金,刑事局日前拘提8嫌到案並查扣大量精品。(中央社檔案照片)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不動產借貸媒合平臺im.B涉嫌吸金25億元,數千名受害的投資人成立自救會,雖然該平臺的負責人曾國緯已落網,但詐騙事件仍持續延燒。立委高嘉瑜指出,歐美對P2P借貸平臺都有納管,但臺灣卻出現三不管現象。學者認為,可盤點國內現有P2P借貸平臺是否涉及詐騙,避免民眾血本無歸。

P2P借貸平臺主要是除去銀行中介的利差,創造貸款者利率下降、投資人報酬率提升的雙贏模式,原本立意良善,但放貸市場容易缺少案源,導致缺乏優質債權。im.B近年增設高風險票貼業務,埋下以假債權吸引投資人的地雷。

2018年中國P2P借貸平臺陸續暴雷、倒閉,受害人不計其數,讓國外媒體形容為「金融難民」,當時臺商也受到衝擊,臺灣老牌借貸平臺「怡富貸」甚至無預警關站,人人自危。金管會、經濟部當時就表示,P2P不屬於其權責範疇。

由於沒有主管機關監管案件品質,僅由業者審核案件,讓P2P平臺有上下其手的機會,以債養債來掏空公司,從中國發展借貸平臺的歷史可以發現,發假標(假的借款案)從市場違法吸金的詐騙案例越來越多。

高嘉瑜說,英國、美國、澳洲等國家都由金融單位監管P2P平臺,例如英國要求申請核准,美國則必須註冊,「臺灣沒有監管機關,出了問題民眾自己面對,不肖業者詐騙金額高達25億元,卻無人了解公司運作、金錢如何轉移出去。」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近期強調,各國監理資源配置不同,目前「借貸」並不是《銀行法》的特許業務,P2P平臺業務屬於《民法》規範的借貸行為。

im.B捲款金額高達25億元、受害人達數千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告訴《大紀元時報》,部分借貸網站涉及詐騙性質,甚至利用「與銀行有合作」的名義吸金,政府或許可盤點國內P2P借貸業者,是否涉及詐騙、假債權問題。

吳大任說,行業自由發展通常是經過市場機制,一般能維持健康狀態,但也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他說,P2P平臺打出保證8%、10%以上的獲利,民眾應該有所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