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地權條例》子法於5月15日預告期滿,內政部力拚7月上路,但各界仍有諸多意見。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19日舉辦論壇對未來土地及住宅政策提出精進方向,學者認為,即使平均地權子法順利上路,建商或賣方現階段也沒有理由砍價出售,2023、2024年房價將進入盤整,保持「量縮價穩」格局。
平均地權條例子法預告,據內政部規劃,草案明定預售屋及新成屋買賣契約轉售,若是配偶、直系親屬或二親等內旁系血親間,無須申請核准;私法人買受供住宅使用的房屋,如作為宿舍、出租經營,須經過內政部許可,但都更、危老與一般合建情形,獨立列為免經許可項目。
針對檢舉獎金制度,原先規劃違反紅單管制、限制換約、禁止炒作等規定,獎金比率訂為實收罰鍰的40%、每案最高新臺幣1,000萬元,但業者認為應防杜浮濫檢舉、調降獎金比率及上限,且檢舉人須實名制並提出違規案件人事時地物等完整資料,調降獎金比率為30%、不訂上限。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受訪指出,政府修法可以限制投機炒作行為,未來子法若能配套考量並有效執行,可以大幅減少投資性需求,朝向健全房市邁進。不過,從國泰房地產價格指數趨勢觀察,從2020年至2022年房價大幅攀升,即使成交量開始縮減,價格也沒有顯著回落。
他認為,現階段房價呈現「量縮價穩」,預估2023、2024年房價進入盤整,房價頂多微幅下修,最主要原因是建商或賣方短期間沒有砍價出售的壓力,除非發生較大的本土性金融風暴,否則在過去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資金浪潮尚未退卻前,臺灣房價仍是「大漲幅、小回落」。
彭建文說,如果考量整體環境,政府恐怕也不樂見房價劇跌,因為很多銀行底下都有不動產擔保品,價格破壞會導致金融市場動盪。他說,房價拉長來看能緩步降低才是目前比較健康的做法。
「房價是過去好幾倍,但薪資基本上成長有限」,彭建文表示,年輕人目前買房不易,政府是否要建構專業、優質、長期的租賃市場可以深思,現在年輕人買房出現一個現象,由於房價因素,只能買小坪數、老屋,甚至工作距離遙遠,恐怕都不符合實際居住需要。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特聘教授陳明燦指出,《平均地權條例》2021、2023年的兩次修正中,雖擴大預售屋紅單轉售的限制對象,但實務上紅單轉售極具高度個人私密性,不但難以發覺、行政查緝成本飆升,未來執行成效令人擔憂。
陳明燦建議,針對打擊預售屋炒作,應持續落實現行法規如空地稅、囤房稅及空地照價收買等相關規定,且非僅依賴事後查核或民眾檢舉,應建構有效的預售屋違規銷售聯合稽查制度。
至於「禁止預售屋轉讓恐違憲」的論點,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董事林旺根認為,房地產本不該成為炒作的標的,故無違憲之虞。他呼籲,國內預售屋銷售制度應採取許可制,並結合建管及地政進行審查、強化履約擔保機制,以減少交易糾紛。
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祕書長于俊明指出,房屋建造成本不斷升高,同時都更整合難度高,都更案的推動只會越來越辛苦。他建議,政府推動都更,至少要將容積獎勵提高才有誘因與續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