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男平時飲食無忌口也不會特別選擇低油、高纖食品,反覆腹痛逾一年,直至上個月才因腹痛到診所就醫,胃鏡檢查後發現胃有些微發炎,診所醫生初步給予口服藥物治療。
沒想到疼痛消失了幾日,又開始產生腹痛,趙男認為是先前胃發炎造成的疼痛,自行到藥局買藥,反而加劇腹痛,一週後,至診所採檢糞便潛血呈陽性,進一步以大腸鏡檢查,看出有一巨大潰瘍,合併腸黏膜糜爛,於是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
經過電腦斷層後,發現大腸有多處憩室,合併乙狀結腸有一個巨大囊狀腫塊,甚至產生腹水,其中產生的憩室最大已至7~8公分,經檢體取樣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後,以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乙狀結腸,5天後,趙男平安出院,現已不再腹痛。
台北慈濟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信宏說明,大腸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負責吸收水分和儲存糞便,而所謂「大腸憩室」是指腸內壓力增加而形成膨出的囊袋,大部分的人不會察覺,往往都是透過健康檢查、電腦斷層得知,若囊袋發炎即為「大腸憩室炎」。
並非所有大腸憩室都會形成發炎的症狀,約莫只有15~20%大腸憩室的患者,會轉變成有症狀的大腸憩室炎,其中有症狀的患者最終需要接受手術的也是屬於少數人。
陳信宏說,「大腸憩室炎」好發於平時經常性攝取高油、低纖食物、抽菸喝酒的人,出現機率也越高,通常伴隨腹痛、腹瀉甚至產生血便,大腸憩室炎的表徵、疼痛點與其他腸胃疾病相似,許多民眾以為是單純腸胃炎吃藥就好了,而至坊間藥局買藥治療。
陳信宏提醒,不確定病因下,擅自買藥治療只會造成病情惡化,若是臨床症狀較嚴重,或門診治療後症狀屢次發生,需要做詳細檢查,以免延宕治療。
陳信宏表示,現代生活飲食西化,飲食中常以高油、缺乏纖維質的食物為主,建議平時多吃蔬果雜糧等高纖食物,並多攝取水分,減少憩室炎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