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降低對中依賴風險 學者:臺灣模式可借鑑

台灣流出的投資地區與國家百分比。藍色為加勒比地區的英國海外領土、橘色為美國、灰色為新加坡、黃色為越南、淺綠為中國和香港、咖啡色為日本、深綠色為新南向政策國家。(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謝斐宇。提供)
台灣流出的投資地區與國家百分比。藍色為加勒比地區的英國海外領土、橘色為美國、灰色為新加坡、黃色為越南、淺綠為中國和香港、咖啡色為日本、深綠色為新南向政策國家。(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謝斐宇。提供)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為因應中共經濟脅迫,各國近年都在調整對中政策,力求降低對中經濟依賴的風險。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謝斐宇1日表示,不同於日韓供應鏈,臺灣供應鏈聚落散落全臺各地、又都與全球生產鏈結合,這種分散式網絡可助企業快速信息分享與產業合作,並提供給世界借鑑。

臺灣經濟民主連合與德國「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在臺辦事處(FNF)1日舉辦「中國的經濟脅迫與民主國家的因應」國際研討會,邀請美、日、臺、印等多位專家學者分析中共的經濟脅迫手法與如何因應。

謝斐宇表示,過去多數人都認為,臺灣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臺灣經濟相當依賴中國,但真的是這樣嗎?

她表示,要解答這樣的問題,就需要了解臺灣與中國的貿易關係。臺灣是全球化貿易一環,當年臺商看到中國有便宜的勞工,所以到中國進行生產、組裝,並利用最惠國待遇的低關稅出口到美國,所以中國對臺灣而言是中繼,而非最終出口,這是最主要模式。

謝斐宇說,不過在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觀察臺灣的運輸業、工具機業、螺絲業等,出口到許多國家,其實對中依賴不斷下降,當前最大的出口國其實是美國,而歐洲也是重要市場。

謝斐宇強調,半導體產業對中出口部分,大部分是電子業,雖然大宗出口到中國,但臺灣和中國之間大部分的貿易都是中繼,最後都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市場。臺灣對中國貿易呈現順差,臺灣沒有依賴中國,相對從中國進口較低,主要都是三角貿易。

謝斐宇分析,過去20年臺灣仰賴中國,2021年資金開始外流到東南亞,一個趨勢是去東南亞,資金從2018年開始上升,後來資金也外流到美國,主要是臺積電對美投資。臺積電在德國、日本的投資是供應鏈重組,並不是要挖空臺灣產業,這是防禦性的投資策略。

她也說,很多臺商回流臺灣,臺灣也有很多有特色的中小企業,跟全球供應鏈整合在一起,在臺灣中部發展得非常好。過去臺商西進中國,其實並未被連根拔起,未來臺商只要持續回流,再加上政府適當的播種、施肥,整體供應鏈產業將發展的很好。

謝斐宇強調,其實美中經濟脫鉤並不會威脅臺灣,不同於日韓供應鏈主要提供給國內,臺灣供應鏈聚落散落在全臺各地,而且每個聚落都與全球價值鏈、生產鏈結合在一起,這種分散式網絡,可以讓企業不容易被供應鏈綁住,更能快速進行信息分享與產業合作。

她表示,臺灣的供應鏈模式可以在全球價值鏈扮演重要腳色,臺灣的中小企業也可以提供許多優勢,而這套模式也能提供世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