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數位醫療發展條例】 學者盼政院提官方版本

跨黨派立委及學者專家13日舉行「數位醫療發展條例」公聽會。(記者常懷仁/攝影)
跨黨派立委及學者專家13日舉行「數位醫療發展條例」公聽會。(記者常懷仁/攝影)

【記者常懷仁/臺北報導】立委吳欣盈、邱泰源、張育美、邱臣遠、陳琬惠、賴香伶、張其祿、蘇巧慧、陳靜敏及學者專家13日舉行「數位醫療發展條例」公聽會,與會者們提到,希望能促進醫療資訊的去辨識化、促進健康資料的流通及如何使用,而且數位醫療需要的是友善的法規環境,並建議監理沙盒應納入商業模式的驗證,不然很難在醫院落地,並希望行政院能提出官方版本。

吳欣盈表示,醫療健保負擔影響政府信貸評級,臺灣每年健保支出8千億元,部分負擔制度調整,也只節省200億元左右。制度改革很重要,但從源頭改變,落實數位醫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減輕健保負擔。

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林鴻儒表示,數位醫療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有三點困境:一、應促進醫療資訊的去辨識化,以符合國際慣例,現在卡在去辨識化,所以資料無法被廣泛使用,更別提發展產業;二、促進健康資料的流通,醫療資料的格式要統一,讓醫師研究可以充分發揮;三、健康檢查的資料如何使用,應該納入數位醫療的考量之一。

「數位醫療其實缺的不是錢,數位醫療是窮得只剩下錢」,北醫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李崇僖認為,真正的問題是需要一個友善的法規環境,如:法規鬆綁、調整等,法規鬆綁的議題重點,重點是如何透過數位化之後讓醫療服務、照顧連貫化、效率化、精準化,期待行政院可以提出官方版本。

監理沙盒納商業模式驗證 有助數位醫療落地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楊智傑表示,希望數位醫療能夠落地,並幫助他們做到個人化,落地則是最困難的部分,也就是資料格式的標準化,期待數位醫療法案能夠在全國醫療資訊的標準化上面能夠訂定具體的規範。

楊智傑坦言,臺灣的數位醫療、數位發展走得很早,但不見得能夠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他是精神科醫師,若一邊跟病人會談,一邊看電腦打病歷,這對病人感受應該不是很好,希望能夠納入新興數位科技,協助他們。

楊智傑認為,應該做監理沙盒的應用,因為透過監理沙盒,他們有機會可以快速的測試各式各樣的科技,並保護病人的安全,而他也建議監理沙盒如何納入商業模式的驗證,因為臺灣商業模式的智慧醫療仍非常欠缺,若沒有商業模式的驗證,很難在醫院落地。

台灣雲端物聯網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漢章指出,數位醫療或數位健康,在臺灣的意涵並不統一,希望能夠透過法律明訂,使得未來相關議題的討論能夠更加聚焦。

台北市醫師公會表示,通訊診察應為特例而非常態,在過去疫情期間儘管累積許多視訊看診經驗,但大部分醫師及病患仍希望能夠直接面對面互動。通訊診療應限於無法提供在地服務或是特殊情況,並落實分級醫療與社區醫療。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希望未來在修法上能夠正面表列護理師得以獨立執行的勤務,並增加授權條款,使得在數位醫療的發展之下達到更佳的全人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