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大法官有政治立場? 學者:重點是會不會影響判決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19日舉行「行使司法院大法官同意 權」公聽會,邀請學者專家出席與會。(中央社)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19日舉行「行使司法院大法官同意 權」公聽會,邀請學者專家出席與會。(中央社)
【記者常懷仁/臺北報導】總統蔡英文日前提出司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立法院也加開臨時會處理,立法院19日舉行「行使司法院大法官同意權案」公聽會,與會學者提出不少意見,如:希望立委們可以拿民間的問題向被提名人提問、對死刑的看法等,至於被提名人是否有政治立場等,有學者認為,重點是會否影響判決跟做出判決時的理由。

律師高烊輝表示,回應民間社會有關憲法問題的提問,這是被提名人無可迴避的責任,而且回應提問,並不會影響立法院的審查,也能協助立委行使同意權,立委們也可以引用問卷內容來向被提名人詢問。

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洪思竹表示,因為台灣要申請加入CPTPP,要來檢視國內的憲法秩序跟法律制度所構成的經濟體制是否能成為CPTPP的會員資格,因此建議立委們以此向大法官請益,把經濟體制視為憲法秩序的核心部分,而非傳統的權力分立、政府職能、人權等。

律師周宇修表示,立委可以向被提名人詢問,過去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裁判;律師葉慶元認為,未來提名審查委員會裡面應有政黨比例制,而且經過多數決才能夠通過提名審查,沒有通過者就不能進入院會,以免執政多數運用多數暴力將不適任者強力推過,因為黨意不是民意。

退休檢察官陳瑞仁認為可以向被提名人提問問題,如:為何會被總統選上、誰推薦你、跟被推薦人的關係,以及未來成為大法官是否會因此被左右?要有人權意識的話,這是指被害人還是被告,如何平衡?對死刑的看法是因為宗教或廢死聯盟,是否會怕得罪人?警察使用強制力的分際?

律師洪偉勝認為,對於案件不採取立場並非公正而獨立,更重要的是理解選擇價值跟立場時的理由,(被提名人)多是實務出身,所以會有爆料、評價等,若審查時引用的話,很危險,因為這是對立面的質疑,而且被提名人因為背景不同,所以拿同套題目審查,不太適當。

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建志表示,交錯任期是必要的,但問題是總統連任時能任命所有的大法官,這是制度必然,所以要改,如:延長大法官任期等可以考慮,而且不可能期待被提名人沒有政治傾向,「大家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你要找沒有政治傾向的人,你只能去幼稚園或國小去找了,你現在連國中生都會有政治傾向 」,重點是政治傾向會不會影響判決。

對於提名人,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建議,司法實務界(院、檢)背景者,應考量特定意義的代表性,注意其司法行政經歷;律師界背景者,應以明確的豐富公民人權資歷、妥適捍衛其行使辯護權為考察核心;學術界背景者,應有清晰的憲法學視野與素養(不一定要憲法學研究專業),含不同法領域之憲法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