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血壓、血脂、血糖和腰圍出現異常,最終可能導致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代謝症候群是綜合生活習慣和飲食的一種症狀及疾病,也是一連串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總集合,可視為腎臟病變、心臟血管及腦血管病變的前哨警示。
它提醒我們,應該要立即多加留意身體症狀,做好健康管理、飲食調控、規律運動,不只可以逆轉代謝症候群,也能預防糖尿病、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若是未能及早治療和處置,具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將會是一般人的2~6倍。
此外,一旦患有糖尿病再加上三高,將大大提高相關併發症病變的機率,若是控制得宜,就能有效減少洗腎、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2022 年,臺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建議採用「居家血壓」取代門診測量血壓,若平均血壓高於130/80 mmHg,則診斷為高血壓。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每次門診回診追蹤時,應量測血壓,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患者,平日也應在家監控血壓。
代謝症候群的界定標準值
代謝症候群的界定標準值由5項組成因子(詳表一所示),符合3項(含)以上,即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根據「2017至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結果顯示,臺灣18歲以上成年人,估計約500萬人患有高血脂,等於每4 人就有1人有血脂異常!
血中的總膽固醇由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 TG)和其他種類的膽固醇組成。其中,其他種類的膽固醇又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HDL-C 一般又稱為好的膽固醇,有「血管清道夫」美稱,能將全身膽固醇運回肝臟代謝,保持血管不阻塞;LDL-C 又稱為壞的膽固醇,過多的LDL-C 會累積在血管壁造成堵塞,同時加速動脈硬化,提升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不可不慎。
糖尿病患者本身已屬於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所以LDL-C 的建議目標值至少要在100 mg/dL 以下,而若是還有心血管的併發症,則需控制在更低的範圍。 ( 詳表二所示 )。
改善睡眠中止症,高血壓竟不藥而癒?
「武龍醫生,高血壓藥物會不會吃一輩子?會不會傷到腎臟?」門診病患常這麼問我。
「高血壓藥物通常都是保護腎臟功能居多喔!而且大部分造成的腎臟病變,都是因為高血壓沒有好好控制,當血壓控制得當,還能延緩腎功能退化!」我微笑回應。
根據醫學統計,高達九成的原發性高血壓找不到原因,其中一成的次發性高血壓則是內分泌失調(甲狀腺、腎上腺疾病等)所引起。
我們先不談找不到原因的高血壓,但我們可以努力在那些可以控制的部分,從調整日常飲食、定時運動、減重開始。因此,與其害怕終身吃藥,不如現在就開始積極行動,讓自己盡量遠離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
若是真的想要減少吃藥頻率和數量,更應從生活習慣跟減重控制做起,臨床中有些患者順利減重5到10公斤,因而減少高血壓的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控因素,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因上呼吸道塌陷或是容易阻塞,造成睡眠時缺氧,長期缺氧導致身體發炎,也容易罹患高血壓。
門診中,曾經遇過很難控制的高血壓,進一步檢查發現病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透過配戴呼吸器,改善睡眠之後,高血壓也跟著趨於穩定,有些人甚至因此減少血壓藥的次數跟數量,達到逐步減藥、停藥的目標。
——摘編自《醫解糖尿病:武龍醫師的控糖解方、臨床案例與醫療實證》,(博思智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