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的態勢已經與美、中貿易戰之前出現很大變化。」CRIF中華徵信所(簡稱CRIF)在20日引述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指出4月對中國投資金額已創2002年以來單月對中國大陸投資的新低,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降溫至冰點,排除全年對中國投資金額可能跌破40億美元。
被中國大陸制裁的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科技宣布,未來幾年將投資自家位於西安的封裝廠43億元人民幣(約6.03億美元),外界關注這是否對台灣投資中國帶起新的漣漪。CRIF指出,他們持保守態度,認為連動效應不高,最主要原因是近期台灣對中國投資的數據。
CRIF根據經濟部投審會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前4月台灣核准對中國投資金額僅9.04億美元,僅高於2021年同期的8.11億美元,創下2003年以來的同期次低。不僅如此,今年4月單月對中國投資金額更下滑到1.46億美元,創下2002年以來單月對中國大陸投資的新低。
他們分析相關數據,指出自2003年以來,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曾5次落在2億美元以下,除了21年前的2003年8月投資金額降至1.96億美元之外,另外4次則分別出現在2019年6月及2021年2月各僅投資1.74億美元,以及2022年2月的投資金額再降至1.65億美元,以及這次的2023年4月又再出現新低的1.46億美元。
「單月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低於2億美元,有4次密集出現在最近五年,這絕非偶然。」CRIF說,顯示台灣產業對於新增中國投資已經形成「定向轉向」其他地區的新共識和趨勢。
值得觀察的是,他們說,2019年因美、中貿易戰因素,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曾滑落到41.73億元,而今年4月又創下單月對中國大陸投資1.46億元的新低,不排除今年全年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跌破40億美元的可能。
一個投資趨勢的形成會有一段累積期間,CRIF提到,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趨勢由熱轉冷,乃至目前來到歷史冰點,起緣可追溯至2015年,那年台灣對外投資(未包含中國大陸)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09.31億美元,同年對中國投資則為109.65億美元,二者之間差距由2010年的117.94億美元拉近到僅有3,400萬美元,「此後台灣對外投資金額均超過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前後時間已經長達9年之久。」
他們說,2010年台灣對對外投資金額僅相當於對中國投資金額的19.32%,但2022年對外投資金額卻是投資中國金額的197.40%,「想要改變這個態勢非常困難。」
另,CRIF說,以上市櫃公司2022年中國投資收益新台幣5,287.43億元,較2021年衰退14.36%;今年第1季大陸投資收益新台幣795億元,更較2022年同期衰退26.43%,也不難看出端倪。
面對這樣的態勢,CRIF指出,儘管中國大陸(含香港)仍然是台灣出口最大出口地區,不過由今年前5月對中國的出口比重已下滑到35.2%,為2004年以來同期出口比重的新低,反映台灣為平衡全球投資、分散出口市場的策略已經為不可逆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