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社會萬象

揭農民工困境 陸報導被封殺

2021年2月25日,在遼寧省瀋陽市,農民工手持寫著自己技能的牌子在大街上等待雇主招工。(STR/AFP)
2021年2月25日,在遼寧省瀋陽市,農民工手持寫著自己技能的牌子在大街上等待雇主招工。(STR/AFP)

【記者蕭律生/報導】最近,中國微信上一篇講述中國第一代農民工悲慘境遇的調查報導〈如此打工30年〉被封殺,該文由多名中國資深媒體人創辦的新媒體「正面連接」發出,文章很快就被下架,但被新聞網站「中國數字時代」保存了下來。

文章述說,「第一代農民工」大致生於1970年代之前,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從農村進城打工,規模約為8,600萬人,最年輕的現在也有五十多歲,他們的困境和今天很多人面臨的困境驚人的相似,這或許是弱者常見的命運。

文章說,安徽師範大學副教授仇鳳仙做了一項研究,藉由2,500份問卷及對200人的訪談,想知道第一代農民工老去後如何維生。

結果發現,這些農民工在老年時無法享有天倫之樂和醫療保障,也得不到工人應有的回報和尊嚴。仇鳳仙用「社會脆弱性」來描述這些農民工的處境,他認為這是一個時代性問題,農民工群體深受社會排斥性政策的影響,遠非個人能決定。

例如,在退休議題上,這些農民工中60.7%的人是「做到做不動為止」。

1993年到2005年,中國城鎮職工的月工資提高了1,260元(人民幣,下同),而農民工的增長幅度是68元。城市老人每月平均可以領取3千元退休金,而這些農民工的養老金卻只有一、兩百元。

文章寫道,老趙在32歲時從河南駐馬店到北京打工,如今已經55歲了。他當過社區保安,其中曾經整整兩年沒有領薪水。社區取消保安這個職位後,他轉當清潔工,不料3個月後,清潔工也拿不到薪水了。他不是沒考慮過勞動仲裁,但仲裁需要合約,而他這份14年的工作從來都沒有勞動合約。

老趙說,他在做保安期間,7年沒有休假,一天工作10小時,一個月收入2,700元。老趙因為沒賺夠結婚的錢,一個人住在冬天沒暖氣、夏天潮濕發霉的10平方公尺地下室。

接下來他只能去做更不穩定的日結工,但因官方「清退令」嚴禁60歲以上的農民工進入工地,老趙即將失去到工地搬磚的資格。

在上海,一位64歲的農民工為了在工地工作,辦了張假身分證,把年齡改小7歲,但剛上工兩天就被識破了,挨罰500元、拘留1天。另一位49歲的清潔工人想跳槽,但總因年齡被拒,她也辦了假證,把年齡改小11歲,最後被行政拘留5天。

他們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償還兒子結婚聘金造成的債務,大多都不打算退休。接受調查的農民工中,76.1%決定60歲以後要繼續在城市裡打工。

文章說,這些農民工沒有什麼存款。接近一半(41.22%)打工超過20年,但是超過一半(55.2%)存款不到5萬元。

這8,600萬名農民工到晚年,情況和上述的老趙大致相同。五十多歲的農民工還可以在建築工地上做日薪300元的工作;超過60歲就沒有這份資格,做綠化、清潔、倉庫管理員,薪水不到工地的1/3;超過70歲,他們在城市幾無生路了。

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第一代農民工開始進城。但從1989年起各地開始清退農民工。文章說,城市需要了,就吸納他們,不需要了,就清退他們。他們在自己的青壯年時期始終無法連續、穩定的工作,一直在城鄉間來回。

他們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可是,他們的孩子大部分在初、高中時就輟學,讀到大專及以上的不到20%。63.5%的孩子成為了下一代農民工;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僅5.1%,自己創業的僅2.9%。

此外,文章還談及這些農民工無法獲得很好的醫療,看病要麼自費,要麼回老家報銷,但要承擔路費、時間成本、失業的風險。

中共國家統計局今年4月28日公布的〈2022年農民工監測報告〉指出,中國城鎮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5.1%,相比今年前三個月的數據(5.5%、6%、5.3%)有所降低。

但《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曾曝光,長期以來,由於人戶分離,作為城市外來就業者的農民工,通常以降低保留工資和接受較為不利工作條件的方式克服「就業障礙」;而他們在遭遇就業衝擊時,往往會選擇返鄉。因此,官方公布的失業率通常無法反映該群體的真實失業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