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選前,居住正義議題持續延燒,另一方面,中央緊急陸續端出囤房稅修法、新青安房貸,以及調整第五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等措施回應社會,仍遭質疑效力不夠。經濟學者提到,如果純粹用住的角度切入,「其實,臺灣沒有住的問題。」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居住正義這個問題,在臺灣已探討20~30年,多來自於政治與媒體,「社會一直鼓吹年輕人一定要買房,甚至是還要買得起臺北市的房子,這就很不容易。」
吳大任說,房地產的問題相當複雜,若撇除正義這兩個字,而單純的從居住的角度切入,知道臺灣房屋的持有成本比其他國家低,美、日等國幾乎對此課以重稅,使得多數人僅有1戶房子。
他說,臺灣因為相關稅賦較低,民眾持有2戶以上的比率較高,這就造成臺灣對房子的需求較大,房地產市場較為熱絡。
同時,這會帶來一個現象,吳大任說,在美國,由於民眾持有1戶以上非自用的房屋比率較低,這導致沒有多餘的房子投入租賃市場,讓美國房屋的租金變高,很多人因此找不到地方住,衍生出遊民等現象與問題,而臺灣因為有多餘的房子者較多,反而是釋出來,非臺北市以外的縣市,其實租金相對便宜。
他說,臺灣的房租房價比,在全球敬陪末座,這反應的就是,臺灣房租偏低,房價偏高的狀態。
吳大任說,如果純粹滿足住的需求,通過租房子的方式,臺灣完全可以解決,北部地區非臺北市的房子,尤其是桃園或是基隆,租金都不高,「除非真的要住臺北,住才會是問題。」「跟美國相較,臺灣住的問題真的不大。」
他說,國內在談居住正義,很常是用買房這個角度看,臺灣因為持有成本低,大家搶進買房,在供給少需求大的狀態下,反而去追求高房價,「如果要讓大家都買得起房,這真的很難做到,不論用什麼政策。」
吳大任說,目前中央積極打炒房,但房地產是國內產業,打得太大力造成產業不景氣,反而增加很多人的失業狀況,同時房地產如果崩盤,會導致很多貸款者還款出狀況,還有系統性的問題,屆時風險會轉到金融業。
他說,「我們真的要思考,政府的職責在哪裡?臺灣在住的這塊本身已有條件,中央給年輕人政策性的補貼,這也是很好的方法。」
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吳大任說,臺灣是民主國家,遵循市場運作機制,臺北的高房價是這個機制下的結果,如果硬是把它拉下來,會犧牲掉市場的效率,產生產業面、金融面等問題,未來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