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經濟學家、前ifo經濟研究所所長辛恩(Hans-Werner Sinn)接受《畫報》採訪時,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提出了尖銳批評。例如歐盟禁售燃油車的措施「對氣候而言毫無意義」,反而促進氣候變遷,而且還讓中共乘虛而入獲得漁翁之利。
辛恩是近二十年來研究經濟政策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1999年至2016年擔任ifo經濟研究所所長期間,致力於研究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問題,包括兩德統一、歐元危機和氣候變化後果等。
辛恩批評政府的能源政策,例如禁售燃油車、《取暖法》(2024年禁用化石燃料供暖系統)等,「這些措施毫無用處,它摧毀我們的汽車工業,令我們生活水準下降,而且補貼了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他解釋說,中共可趁機購買廉價原油。
今年4月,歐盟通過法案,決定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當月,由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組成的本屆政府通過法案,決定從2024年起禁用多數石油和天然氣供暖系統,改為使用電供暖、耗能較低的熱泵(以電能驅動冷煤的相態變化,進而產生熱能)等替代品。
中共購買更多廉價原油
辛恩解釋,從過去40年的經驗來看,如果只有德國及歐盟單打獨鬥,例如禁售燃油車,這不僅達不到減碳目的,還會事與願違,從全球角度來看,反而會增加碳排放。
辛恩指出,「如果德國不再購買石油,國際油價就會降低,那麼其他國家就會購買。」他特別提到中國,辛恩認為,德國這些措施對己不利,而且無異於送給中共一個大禮包。事實是,中國近年來的煤炭消耗增加了,而且石油消耗也增加了。
對德國自身來說,這些措施更是給自己找麻煩。因為天氣不穩定,其他因素不可控制,再生電力不足,無法滿足工業的需求。同時政府又鼓勵用電,例如在建築業推動安裝熱泵,在交通業上為電動車增設充電樁。這會導致冬季用電量上升的時候就會電力不足;再加上德國放棄核能,這個時候德國必然要進口電能或者再度使用化石燃料。
今年4月,德國正式關閉境內的最後三座核電廠,結束核能發電的歷史。德國政府認為,核能不是綠能,其風險無法掌控,因此淘汰核能可以令國家更安全,也避免製造更多核廢料。
中國未簽署《巴黎協定》
減碳是全球的事,不僅是歐盟或德國的事,要想在這個問題上取得成功,必須聯合美國、中國一起行動。辛恩提議,例如建立一個「氣候俱樂部」,所有各方共同放棄石油,這樣才能達到限制石油開採的目的。
辛恩指出,全球有138個國家,包括中國都沒有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即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2度以內,同時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度以內的措施。
辛恩還警告,德國的能源政策會逼迫企業離開德國。因為這裡電價高昂,企業甚至無法負擔,只能轉移到其他電價便宜的國家。辛恩認為,德國做了一個壞的示範,「讓其他國家看到了氣候政策可能錯到什麼程度」。
鑑於德國悲觀的經濟預測,其他主要經濟學家也發出了警告。德國央行今年6月表示,預計今年德國經濟將萎縮0.3%,這一結果比歐盟委員會之前的預測還糟糕。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大多數分析師預計,德國將成為世界大型經濟體中表現最差的國家,德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在2023年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