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經濟危機,觀察現今房地產崩盤、銀行呆帳遽增、地方政府財政危機、失業率上升等概況,東華大學新經濟研究政策中心主任陳松興29日出席北威論壇,指臺灣目前對中國依存度仍高,去中化牛步也讓臺灣經濟受到傷害,全球已經轉向「地緣經濟」區分民主與獨裁陣營,臺灣應審時度勢、不腳踏兩條船。
世界經濟板塊因中俄夥伴關係與西方民主陣營的對立加深而分裂,陳松興指出,各國聚焦重點在不同的貿易和技術標準、支付系統與儲備貨幣,整體供應鏈、研發及生產網路也面臨破壞與調整。
陳松興說,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曾提「經濟北約」的主張,認為自由世界面臨集權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挑戰,應該利用經濟影響力確保與臺灣之間的關係。他說,這也更突顯「全球化已死」的概念,中共可以用政治考量對經濟流動設置障礙,自由國家也必須因應。
印太經濟架構針對中共
陳松興表示,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疫情中斷經濟活動、中共修正主義咄咄逼人,現在供應鏈重組不再以成本效率為優先考量,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則符合中共地緣經濟之需,美國去年貿易報告則把對臺灣的貿易倡議、印太經濟架構(IPEF)作為政績。
他說,美國非常積極校準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希望能結合理念相近夥伴,對抗中方不公平競爭的相關作為,IPEF對中共針對性很高,主要是美國希望建置未來的貿易規則、具有韌性的經濟,避免供應鏈中斷即是重要一環。
「中國過去展現的經濟奇蹟,建立在債務泡沫上、掩飾結構性問題,直到新冠疫情才刺破幻影」,陳松興認為,中國經濟深陷危機,勢必影響需求,導致臺灣經濟受傷,這也與臺灣減少對中國依賴的動作緩慢有關,而中國如今尋求科技獨立發展紅色供應鏈,不排除將重蹈蘇聯或朝鮮的覆轍、遭遇類似日本資產泡沫。
國內廠商不看好未來景氣
至於臺灣出口連續11個月負成長,前財政部長、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劉憶如表示,觀察今年前7月進出口,臺灣衰退幅度不僅比其他國家還高,進口也包含投資成分,進口衰退也代表許多廠商並不看好未來景氣。
劉憶如說,7月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年增54.1%,不少人認為是臺灣簽訂資訊科技協定(ITA)所致,這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下的協定,而臺灣為WTO會員國,與其他會員國都有零關稅優勢、衝擊不大,但仍需注意沒有ITA的傳統貨類,包括礦產品、塑橡膠等年減均逾三成以上。
針對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7月訪中,劉憶如認為,主要是希望中國不要賣美國債券,反映美國債務問題僅次於日本與義大利,必須要靠發債來補財政赤字,被視為避險的美元很難不走強。
陳松興指出,中國近期提出的救市方案,如果無法對症下藥,人民幣有繼續探底的可能,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已破天荒來到7.33,若人民幣跌破7.4,可能會讓新臺幣、日圓、韓圜等亞幣出現競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