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一項研究,對3萬受測者進行測試發現,香菜含有醛類,部分人的特殊基因使他們對醛類的嗅覺敏感。而蟲子和肥皂釋放的氣味也有醛類,所以香菜對這些人而言可能是蟲子、金屬或肥皂等東西。
香菜味道像椿象!
說到香菜味道像是「蟲子」,這種說法有其原因!
根據一篇刊載在「臺灣環境資訊中心」的文章,作者李鍾旻提到,某次他在公園裡觸碰到一隻黃斑椿象成蟲,手指沾附到了少量分泌液,突然覺得那味道非常的熟悉,聞起來像極了香菜!
後來,李鍾旻查閱了一些資料,從芫荽(香菜)的英文Coriander說起,這個字正是衍生自椿象的希臘文Koris,這說明了當初命名的端倪。原來,椿象跟芫荽氣味類似這件事早已不是新聞,歐洲人在千百年前就這麼認為了。
此外,椿象和芫荽的氣味中,具有某些相同的醛類化合物,因此聞起來如此相像。有一種椿象「九香蟲」,就是被當作藥膳配方,據說加入食材炒熟,可變成一道香噴噴的養生料理。
愛上香菜,可以培養?
由此可見,討厭香菜是天生的。好在這只是對氣味敏感,非食物過敏,然而,對香菜的好感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如何培養?在喜歡的食物中由少到多添加香菜,是辦法之一。創造這類積極的體驗,每一次都可能改變你對香菜的負面印象,從而開始欣賞它。
如果實在不能接受香菜,那也不是世界末日。沒有香菜,依然可以烹飪很多料理。或者,尋找其他芳香植物替代未嘗不可。
尋找芳香植物代替
歐芹:歐芹與香菜同科,帶有胡椒香氣,受美國、歐洲和中東料理歡迎。平葉歐芹的味道濃郁,通常搗碎用於醬料調味,可等量替換香菜。卷葉歐芹更適合裝飾擺盤。
芹菜葉:料理芹菜時,因為芹菜葉子長老了,苦味較重,一般只留下莖稈丟棄葉子。其實取少部分葉子切碎入菜不會影響口感,還有提香效果,尤其適合煮湯、燉肉和砂鍋菜。
羅勒:香菜的氣味獨特,羅勒亦然,而且品種眾多,偏甜辛辣都有。中式菜餚,可以嘗試加入泰國羅勒、檸檬羅勒或聖羅勒;甜羅勒則和沙拉、義大利料理十分相襯。
蒔蘿:散發淡淡的八角味,葉子和種子能為菜餚帶來不同的增香效果。種子的辛香味較強,用來醃漬和醬料調味更勝一籌。細細碎碎的葉子帶有些許檸檬香,拌入米飯、土豆泥,或者沙拉上撒一點,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越南香菜:東南亞菜以善用香料聞名,香草於菜餚就像油、鹽一樣不可或缺。它的外觀和味道都有點像薄荷,為許多越南名菜擔當靈魂配菜。用於替代香菜,為沙拉或湯底增添風味都非常對味。
刺芹:具有高度芳香的葉子,味同香菜,但更強烈,是越南、泰國菜的愛用配菜。刺芹耐煮,適合中途加入湯和燉菜,而香菜為保留原味,要在料理快結束才加。
龍蒿:法國料理要是沒有龍蒿,不知要黯淡多少。新鮮的嫩葉和根呈綠色,含有茴香、羅勒的清新,於肉類料理、沙拉醬創造出一種優雅而精緻的芳香。和香菜一樣,最好在料理快熟時添加。
巴巴羅葉:於南美洲料理,巴巴羅葉和香菜都是不可或缺的調味菜。它的味道介於芝麻菜和香菜之間,點綴沙拉、三明治、可作為酪梨醬的調味。烹煮時,最好在結束料理前一刻添加。
混合香草:香菜的味道因品種、產地多有不同,有的辛辣味偏重,有些散發芹菜清香多些……尋找香菜的替換食材,建議選擇歐芹和巴巴羅葉;對於其他的芳香食材,取幾種香氣接近的,拼湊出類似香菜的複合味道,也是好辦法。
乾香菜和香菜籽:香菜一旦乾燥,類似芹菜的清新香氣幾乎消失殆盡。香菜籽是香菜的種子,呈黃褐色,有開裂的果瓣,和許多種子香料一樣帶有柔和的木香味,香氣低調;研碎後撒入湯汁,立馬讓人想起香菜根的泥土味。
這兩種香料的芳香效果柔和,是希臘、南美、東南亞和印度料理常用成分,用於咖哩、醃肉醬、麵包等,因此在超市的香料區很容易買到。
孜然: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喜用孜然調味,尤其與羊肉一拍即合。它的香氣持久,稍微加熱烘烤就能帶出美妙的堅果香氣,入菜、烘焙都合適。其大小如香菜籽,用法也相似,可嘗試模仿香菜為料理提香,但注意用量,太多會釋放苦味。
香芹籽:好吃的歐式香草麵包,香芹籽是一味。這種植物天生就是芳香好物,葉子和種子的芳香本領各有所長。種子帶有胡椒的辛辣味,又不失溫暖的香甜。葉子味道溫和,類似歐芹、蒔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