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臺商大舉撤離中國 專家:臺灣有望在全球經濟中崛起

圖為中國的工廠。(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中國的工廠。(STR/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美中貿易戰後,全球發生供應鏈解構與重組現象,全球投資者和外商正悄悄從中國轉移陣地。專家表示,基於美中貿易戰、中國勞動成本上升、中國經濟惡化三項原因,臺商已到了再不出走「就活不了」的地步,但臺商重新布局,有望讓臺灣經濟版圖超越政治版圖,甚至在全球經濟中崛起。

在美中貿易戰、疫情及烏俄戰爭爆發後,中國大陸經營環境不斷惡化,臺商也開始大量據點移向東南亞市場,隨著臺商多元布局,也帶動金流變化,臺資銀行隨著臺商積極南進,擴大經濟腹地,也提高營運量能與獲利。

根據央行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臺資銀行共設立174家海外分支機構,以東協51家最多,其次是中國大陸的30家、美國27家及香港20家。而東協國家分支機構的資產規模也呈現快速成長,今年3月底達到新臺幣1.55兆元,已經高於中國大陸分支機構的1.15兆元。

此外,金管會8月時公布今年上半年本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含海外分行、子行及子公司)獲利概況,其中國銀在新南向據點上半年稅前盈餘達121.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0%,獲利比重在整體海外市場中占比約28.75%,其中獲利年增額前三大地區依序為新加坡、越南及泰國。

談到臺商大舉撤離中國、轉進東南亞,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最近已有大量報導與數據顯示,臺商在中國大陸面臨困境,已有越來越多的臺商被迫離開中國,這已經構成一個重大趨勢。

他分析,臺商之所以離開中國大陸,有三個重要原因,首先當然是美中貿易戰,美國對中國的出口課了關稅,所以美國客戶要求臺商從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來出貨。

他說,第二個是中國的勞動成本在上升,環保要求在提高,各種政策優惠在消失,再加上疫情的衝擊,從「成本端」來看,中國的經商環境確實在惡化。再加上中國經商還面臨智慧財產權被竊取、品牌被山寨、員工被挖角、重要技術機密被迫交出,反間諜法之下的人身安全風險等等問題,使得中國經濟條件不再具有吸引力。

第三個層面則是中國宏觀經濟正在惡化,吳嘉隆表示,從「需求端」顯示中國經商環境不再有吸引力。由於中國的內需市場有陷入通縮的危機,出口與製造業訂單出走後,影響到就業、所得、消費、稅收與企業收入,更進一步衝擊到房地產市場。

「所以是臺商是不得不出走,已經到了再不走就活不了的地步」,吳嘉隆表示,當前大環境是全球化進入2.0階段,供應鏈要重新布局,美國表面上雖然說不脫鉤,而是去風險,但在敏感技術與高新技術領域,因為有移轉軍事用途的可能,所以要脫鉤,而一般民生物資產業,美方為了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也要撤出,所以臺商以中國為製造基地的時代已經結束。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近日提到,中國六大內需產業,包括水泥、造紙、百貨、餐飲、食品,這六大產業在2019年合計在中國創造609億臺幣的淨利,暴跌九成,去年只剩48億元。

吳嘉隆表示,與其說臺商在從中國撤出,不如說是臺商在全球各地重新布局,臺商在全球的重新布局,相當於把臺灣的經濟影響力與實力做對外擴張,讓臺灣的經濟版圖超越政治版圖。

他表示,臺商的對外投資不再集中於中國大陸,而且也不會只在東南亞,將來美洲與歐洲都會看到臺商的布局,若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臺商在全球可能出現新形式的「日不落帝國」,臺灣將在全球經濟當中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