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漢武帝時期博學廣識、能言善辯的東方朔。他詼諧風趣,義理精闢,言辭才辯,獨樹一幟,文采風格,卓然一家。司馬遷將他記載於《史記‧滑稽列傳》,班固都稱他為「滑稽之雄」。
據《史記》和《漢書》記載,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厭次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濱州市惠民縣。在他的自薦書中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關於東方朔的出身還有很多種說法,據《洞冥記》記載,東方朔的父親叫張夷,在200歲的時候仍然鶴髮童顏,漢文帝後元三年(前161年),母親田氏在生下東方朔三天後就死了。鄰母收養了他,因為當時東方剛剛亮,就以東方做了他的姓。東方朔三歲的時候有一次走丟了,幾個月後回來了,被鄰母揍了一頓後再次消失了,直至一年後才回來。鄰母問他這一年去了哪裡?東方朔說:「兒去了紫泥之海,紫水把我的衣服弄髒了,我去虞泉把衣服洗了洗,早上去中午回來,怎麼說我一年才回來呢?」
上書自薦 用了三千個木簡
像這樣一位撲朔迷離的人物,一定會有一個非同凡響的出場。漢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於是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到公車府那裡上書自薦,共用了三千個木簡,公車府派兩個人一起來抬他的奏章,才剛好抬得起來。武帝在宮內閱讀東方朔的奏章,需要停下時,便在那裡畫個記號,花了兩個月時間才讀完。
東方朔又是如何毛遂自薦的呢?他上書自薦,其中寫道:「我十三歲開始讀書,三冬今足用;在十五歲時學習擊劍;十六歲學《詩經》、《尚書》;已經熟讀二十二萬字。十九歲開始學習孫吳兵法,懂得布陣用兵,鉦鼓號令。我已能背誦四十四萬字了。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珍珠一樣明亮,牙齒像編貝一樣整齊潔白。」「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
這裡的孟賁是戰國時衛國的勇士,力大無窮,「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狼」;慶忌是春秋時吳王僚的兒子,也稱公子慶忌,有萬夫不當之勇,奔跑起來快如猛獸;鮑叔就是「管鮑之交」中的鮑叔牙,管仲對他的清廉潔直給予高度評價;「尾生抱柱」是一則成語,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下相會,「女子不來,水至(漲)不去,乃抱橋柱而死」。司馬遷讚尾生守信,有「信如尾生」之說。相傳尾生抱柱之橋為陝西的藍橋,後人把尾生視為愛情堅貞的象徵。
武帝讀後讚歎不已,大稱奇才,便命其待詔公車署,後來又讓他待詔金馬門,從此東方朔就成為了漢武帝身邊的侍臣,開始了他博聞善辯、詼諧幽默的伴君生涯。他經常在武帝身邊侍奉,屢次叫他到跟前談話,武帝都很開心。武帝也時常賜他御前用飯,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懷裡帶走,把衣服都弄髒了。
直言切諫
《漢書》中記載,建元三年,漢武帝18歲的時候,經常和一些侍衛微服外出打獵,騎馬踏壞農民的莊稼。後來壽王提議修建上林苑,專供遊獵所用。東方朔勸諫道:「靈王起章華之台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漢武帝當時雖然沒有聽進東方朔的話,但因東方朔奏陳了用以觀天變的《泰階六符》,封他為太中大夫給(ㄐㄧˇ)事中,賞賜黃金百斤,但還是修建了上林苑。後來東方朔因喝醉了酒在殿上小解,被彈劾犯下大不敬罪,武帝下詔把他貶為平民,在宦者署待詔。又因祝壽時與武帝的陰陽止哀對話,復職為中郎,賜帛一百匹。
見騶牙 預知匈奴歸降
《史記》中記載,建章宮後閣跑來一隻動物,牠的形狀像麋鹿。消息傳到宮中,武帝親自去看,問身邊群臣這是什麼動物,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於是,下詔叫東方朔前來,東方朔說:「我知道這個東西,請賜給我美酒好飯讓我飽餐一頓,我才說。」武帝說:「可以。」吃過酒飯,東方朔又說:「某處有公田、魚池和葦塘好幾頃,陛下賞賜給我,我才說。」武帝說:「可以。」於是東方朔才說道:「這種動物叫騶(ㄗㄡ)牙。牠的牙齒前後一樣,大小相等而沒有大牙,所以叫牠騶牙。騶牙出現乃是遠方當有前來歸降之預兆。」過了大約一年,匈奴渾邪王果然帶領十萬人來歸降漢朝,於是武帝又賞賜東方朔很多錢財。
避世於朝的隱士
東方朔用賞賜來的錢財綢絹娶長安城中年輕漂亮的女子為妻。大多娶過來一年光景便拋棄了,然後再娶一個。有些侍臣稱他為「狂人」。一天東方朔從殿中經過,郎官們對他說:「人們都以為先生是位狂人。」東方朔說:「像我這樣,就是避世於朝廷;古時候的人,都是避世深山中。即隱於世俗中,避世金馬門。」所謂金馬門,是指宦者署的大門旁邊有銅馬,所以叫做「金馬門」。
東方朔曾對朋友說過:「天下人誰也不了解我東方朔,只有太王公知道我。」東方朔死後,武帝就召來精通天文曆法的太王公問:「你了解東方朔嗎?」太王公說:「我不了解。」武帝問他:「天上的星宿都在嗎?」回答說,「諸星都在,只有木星失去了十八年,現在又出現了。」武帝不禁仰天嘆息說:「東方朔在我身邊十八年,我竟不知道他就是木星啊!」(《太平廣記》)
文辭橫溢
東方朔能言善辯,文辭橫溢,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東方朔共有作品二十篇,僅存三篇完整的:《七諫》載於劉向編《楚辭》中,《答客難》和《非有先生論》。「談何容易」的典故就是出自這篇《非有先生論》。文中連著用了四個「談何容易」來闡述人臣進言之難,忠貞直諫之哀。在《答客難》一文則創造出一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劉向評價東方朔「言語詼諧善辯,但不能堅持主見」;揚雄的評價是:「應諧似優,不窮似哲,正諫似直,穢德似隱。」王安石的詩句對東方朔評價卻頗高:「材多不可數,射覆亦絕倫。談辭最詼怪,發口如有神。……金玉本光瑩,泥沙豈能堙(ㄧㄣ)。時時一悟主,驚動漢庭臣……」
堅守良知
在《東方朔誡子書》中,東方朔教導兒子:「明者處事,莫尚於中,優哉游哉,與道相從。」他這裡的「中」與「道」指的是「依隱玩世」和「飽食安步」的權變處世之道,既非中庸之道,也非正理或者正道。而他在《答客難》一文結尾所說非難他的人「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變,而終惑於大道也。」其意思也是將權變通達當作大道。由此可以看出,他心中的道是隱於宮中的「難得糊塗」之生存之道。人的內心若無對良知的守正不移,在世風日下的潮流席捲中想要不下滑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