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綱擅長復刻臺灣經典懷舊火車場域,不但車站建築群惟妙惟肖,圍繞軌道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更是觸動人心。
日前,他受邀舉辦全臺巡迴展,展現的作品就像一個寶藏盒,裡面收藏著早期臺灣人的生活紋理。曾有一位臺鐵退休員工看展時,駐足入神、眼光泛淚,思緒彷彿掉入時光隧道。「故事裡,有人跟人的溫暖,有以前鄰里互動,那種人情味,就是臺灣的人情味,在裡面。」
五十九年次的徐志綱,以前當「DJ」,從二十歲起就在夜店放音樂,後來自己經營燈光音響設備公司。談到創作契機,由於本身是鐵道迷,25年來蒐集各式火車模型,自從4年前新冠肺炎爆發,他公司的營收呈現斷崖式下墜,為了轉移與釋放壓力,並且填補疫情在家空閒,開始著手製作立體場景,讓珍藏的火車模型們,都能有個「家」。
「疫情那段日子,我很糾結到底要不要把公司關掉,那個電話好像壞掉一樣,不會響,看到行事曆一場一場活動一直被取消,那很恐怖耶!一停下來,你的心是亂的,因為該付的房租還是要付,該付的貸款還是要付。」,「就在那個時候,我模型的產量非常驚人。」
疫情的3年間,徐志綱竟然一口氣完成26座、比例1:80的模型。
他坦言,舉辦鐵道場景模型展,「一開始做,完全沒有要展覽的意思,那時候其實我做場景是在療癒自己的,只是剛好有人看到(作品),開始讓我展這樣。」
從療癒自己,到療癒他人,徐志綱的復刻的不只是場景,更是情感。每座場景都擺放琳瑯滿目的時代感小物,還有充滿溫度的人物故事,令觀者感到親切、有共鳴。
創作核心 溫度與故事他的作品都跟火車有關,「但若只是鐵道,可能沒辦法感動這麼多人,所以模型裡放進很多的故事,讓一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看到會說:啊!我以前就是經歷過這樣的時代。」
「其實把一個記憶復刻出來,做舊並不是最核心的。」徐志綱說,「做早期的東西本來就要做舊,對我來講,做舊就是一個立體照片而已。老照片上面有水滯鏽痕,照著畫就好了,那是技術,但技術不能代表感情,不能傳遞情感的溝通。」
「復刻記憶最難的、也是最核心的,我覺得是感情。」「如果這個作品沒有辦法感動你自己,你怎麼可能感動得了別人?從製作到完成,如果感動到我自己,我就覺得可以拿去給大家看了。」
「那個是一個感情。他們(觀眾)感受到我想表達的東西,這點我是傾注了很大的感情的。」
讓懷舊記憶 從2D到3D其實,26組模型中有15個車站,徐志綱從未親眼見過,「以前家裡父母親忙,很少到外縣市玩,中南部幾乎都沒去過」,靠著網路或書籍考究蒐集資料,「我先把每個故事看成一張照片,然後把所有的照片組合起來,讓它變成是一個立體的交錯的故事。」
「為了蒐集素材,我加入很多地方、同鄉的FB不公開網路社群,因為很多網友會分享家中老照片,裡面很多他們的長輩騎名流100,穿高腰褲的時髦合照。」這些都成為創作靈感。
還要細膩堆疊出時代氛圍,像是上色、做舊、3D列印等工序,「我不是美術科班畢業的,製作材料八成都是紙,文具店買的厚紙板、瓦楞紙,為了逼真必須把厚度做出來,有時為了某款鋼梁構件,一次買下四盒模型,只為抽出需要的小物件。」
此外,「必須請朋友幫忙3D列印,例如我需要水塔、瓦斯瓶、名流100摩托車、洗衣機、流理臺,那些小物情感豐富、立體了這個場景,可以讓大家看得會心一笑。」「別小看這些小物件,沒有這個東西,味道就不像臺灣了。」徐志綱說。
創作過程的虐心與快樂製作時,通常先把車站主體做出來,因為主角已經完成了,就開始有動力做下去,「那時連晚上睡覺都會想的,我要怎麼去規劃車站的角度、鐵軌要怎麼放?我旁邊要做什麼故事?那時候是最有趣的。」
「接下來是最虐心的時刻,」開始要做其他角色,比方說建築群、攤販市場、街道巷弄等,做得太多太滿,會把原來的主角擋住,最難的就是取捨,必須忍痛刪掉一些景物設定,每個角度又要拍起來都好看,編排上花很多心思。
等到定案時會拍照確定所有角度、所有建築物怎麼放,「可能這個地方會有個小巷子可以拍到火車,然後那個地方可以看到我爸爸的計程車這樣,這個建築裡面有個雜貨店,整體故事的整合,那時候最有成就感。」
「開斜槓」的未來身為燈光音響公司老闆,又因為熱愛音樂,依然會開心去夜店放歌當DJ。很多人說我「開斜槓」,「他們覺得很奇怪,我做DJ這麼新潮的東西,怎麼會喜歡這種老東西?」
徐志綱會跟他們說,「那就是一個童年的回憶,到現在完全把它傾瀉出來。」、 「70、80年代,我們這一代從沒手機到有手機,從沒有第四台到網路電視,從沒有夜生活的單純到有夜生活的不夜城,從很勤儉樸實、有公民道德的年代到現在的多元世界。」
「傳統跟現代是不能並容的嗎?我覺得不是」。或許有人會認為傳統是退步的東西,其實它很珍貴,「這個東西一不見,你才發現以後不再有了,我想保留這些回憶,於是做了模型來保存心中的記憶。」
獨一無二的模型|故事無價 情感滿載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無價的,人家說作品如其人,「你這個人是怎麼樣,做出來的作品人家是感受得到的,像我情感比較豐富,我裡面就是滿滿的感情在裡面。」
我要講一個故事,關於……「我小時候家裡不富裕,爸爸開計程車,他不懂我們去上課到底要花多少交通費,他那時候每天給我一百塊,我要從桃園坐車到板橋,來回車票就四十幾塊,還要坐來回公車十四塊,我剩下三十六塊可以吃早餐跟午餐。」
徐志綱回憶,那時,因為想吃飽,於是想辦法逃票,「所以鐵道,就是我對它有一份感情,我很謝謝它讓我上了這麼多的課,可是我並沒有付出這麼多的錢。」這份歉意,一直深藏在他的記憶中,也化作對鐵道的深刻情感。
「我喜歡鐵道,還是因為環繞鐵道周遭所發生的故事,包括年輕時在火車上的點點滴滴,日復一日坐火車,那時候只有Walkman可以聽,伴隨音樂與窗外風景。那個感覺跟現在搭火車的人都在低頭滑手機,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下,一起看看幾個模型:
《七堵車站》沒有爸爸的陪伴,那個麵再怎麼好吃,你也不會想吃。被問到最喜歡哪個作品?徐志綱回答:「每一個都很喜歡耶,但印象很深,第一次展覽時候,我講到哭了,就是《七堵車站》這個作品。」
「我爸爸以前開計程車,很忙,他都會跟我家樓下的麵店講,我兒子要來吃飯,你就煮碗麵給他,我會來付錢。」徐志綱說,他當然很希望爸爸能回來吃晚飯,可是爸爸開計程車不能回來煮,所以他經常要一個人坐在麵攤吃麵。「沒有爸爸的陪伴,那個麵再怎麼好吃,你也不會想吃。」吃的是麵,咀嚼的是渴望親情的滋味,小時候的徐志綱陷入悵然。
長大後的徐志綱,悄悄把這段故事,藏在他的模型裡,「我在那個場景裡面就做了一個,爸爸的計程車停在麵攤外面,然後裡面有一個小孩跟一個爸爸在吃麵這樣子。」
回憶輕如羽毛,故事卻有深刻重量。「對我來講,這不止是一個模型,它就是一個我的立體的相簿,從我的童年到青年,鐵道是我回憶的重要片段。」
《北淡線關渡隧道》這個隧道一彎,跨過去,就過了三十年。現在捷運淡水線是以前臺鐵支線,關渡隧道是一個很大的圓弧。徐志綱說,他設計這場景時,把隧道口的一邊,做成三十年前的隧道與老火車;另一邊則是現代捷運與先進的隧道口。「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隧道一彎,跨過去,就過了三十年。」《北淡線關渡隧道》這個場景擺了很多北淡線停駛前的老照片,「一張大大的硬式車票,日期停在民國77年7月15日,那天是淡水線最後行駛日。」已經走入歷史的舊車票,勾起無限回憶。
《臺中吊腳樓》房子拆除後,未來該何去何從在一排吊腳樓房子前面,徐志綱製作一個人偶坐在橋墩上,很茫然的感覺。「因為我看過一支關於吊腳樓拆除的紀錄片,那天怪手在挖當地居民的房子,一位先生坐在橋邊,手裡拿著拆遷通知,很惆悵的看著人家在拆他的房子。那個若有所思的男人也許正在想:『未來該何去何從?』當時我就覺得一定要把這個人的感覺做出來。」
《太麻里平交道》用視覺消失法,將景物裝進電視機裡。徐志綱的模型中,關於有景深的場景,說起來有點技巧。「我用了『視覺消失法』,就是操作景物大小,前面的車子是大臺的,後面的車子是小臺的,所以會很明顯有一個視覺差異,但你只能從正面看,如果從旁邊看,那就全部破功了,所以我就把它裝在電視機裡面。」
《太麻里平交道》從構思到製作,只花了三天。「起初是朋友送我一張很大的海景照片,可以拿來幹嘛?我就想到臺東太麻里平交道。於是海報成背景,後面還裝燈泡,製造海水閃閃發亮、波光粼粼,那種逆光的感覺。」後來,朋友還送他一隻櫻木花道公仔,「朋友說『你放上去試試看,一定很有趣。』結果我一放之後,反而變成大家注目的焦點。」
《岡山車站》講不膩的當兵故事……「故事很自然的發生。」徐志綱的鐵道場景不會硬塞很多故事,那故事必須大家都有共鳴,比較不會那麼矯情。每個場景都有每個不同的故事,就像《岡山車站》。
「岡山車站附近有很多軍營,就會有很多當兵的故事,像是菜鳥剛入伍就被兵變、阿兵哥跟計程車司機討價還價、在天橋底下有人在撩妹、女朋友等男友放假出營,然後兩人擁抱……」,「我還放了很多憲兵,因為他們會管阿兵哥的服裝儀容,在車站那邊抓違規最容易了。」這些點點滴滴,想必當過兵的人都會感到會心一笑,而這些有趣元素都被細膩刻畫出來了。
把時光留在感動瞬間在許多家長不太知道怎麼跟孩子聊天,小朋友沒經歷過以前的老房子,但喜歡火車,而有些爸媽不是鐵道迷,卻對時代故事有共感,父母此刻跟小孩有了連結。「家長會跟小孩說:『你看爸爸以前是過這樣的生活,以前的火車就是這個樣子。』你可以看到父母感情流露,眼睛都亮亮的。串起兩代間的橋梁介質就是『火車』,那是很有意義的事。」
「我常在想,臺灣到底可以給後代留下什麼?」一些木造車站不斷被拆掉,融合殖民與臺灣美學的景物慢慢消失,未來子孫沒有實際東西可看、可尋根,令人惋惜,「我希望能留下臺灣人共同的鐵道記憶。」
模型裡,有已消失的車站、早期鐵路旁的家庭工廠、違章鐵皮、復古招牌、廟埕戲臺,騎樓下的麵攤、路邊流水席等。「我想把感動自己的瞬間,也呈現給大家」,因為作品充滿「溫度」,很多參觀民眾不知不覺看了2個小時,深深被吸引住。他說,「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無價的,就是這種感動,才讓我一直持續不斷有動力去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