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在臉書連續發表兩篇關於短影音對大腦影響的文章。她表示,最近這幾個月來,發現自己明顯變笨、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容易渙散,雖然書本閱讀沒什麼問題,但明顯感覺到專注度和以前有很大的差距,有時候看一段文字看到一半就恍惚,甚至對於數字有反射性的排斥,記性也變得比以前薄弱。
朱育瑩說,直到被同事提醒「短影音 (short video 或簡稱shorts)」對於腦部功能的影響,她才恍然大悟,「原來TikTok(抖音)和Instagram reel的短影音就是傷害我腦袋運作的元凶。」
短影音傷害記憶與專注力
朱育瑩提到,這樣的短影片讓人覺得可以飛快的吸收知識、創造娛樂效果,使人麻痺的以為自己是有效率在放鬆或進行學習。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文章提到,許多前瞻性研究已經證實,短影片會引起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dopamine)造成使用者嚴重成癮。經過調查,2018年時,就已經有22%的使用者,每天滑抖音超過一個小時以上。國外甚至有心理諮商幫忙戒斷抖音的成癮。
「你以為的有效率,其實是更花時間,並且傷害腦部功能。」朱育瑩說。
她接著說,研究發現,短影音的快速連續播放和情境切換結合起來會損害記憶力和執行力,更會影響專注力,促使我們的大腦難以專注於單一概念,注意力更加分散,從而妨礙了把訊息鞏固到記憶中的效力。
同時,短影音將複雜的思想簡化到最簡單的形式,導致理解更加膚淺,對知識的記憶形成變得更加薄弱。另外,人對外在學習的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大量快速的影音內容干擾了對前一個影像的記憶保留,導致腦袋中都是碎片化的記憶拼圖,從而影響生活中大小事的記憶能力。
「TikTok腦」孩子數位成癮
TikTok在青少年和兒童的使用量上,實在高到令眾多家長瞠目結舌。大家不得不關注這個社交媒體平臺如何影響我們孩子的大腦,以及擔憂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長期觀看這些TikTok或IG Reels僅需15~34秒的娛樂內容,大腦會啟動「獎勵系統」,也就是「多巴胺」的釋放。而多巴胺的快速湧入會加強人對愉快事物的渴望,無論是美食、毒品、或有趣的TikTok。國外華爾街日報將這種效應稱之為「TikTok腦」。
朱育瑩解釋,「TikTok腦」這個名詞,其實講白了,就是一個大腦產生多巴胺,引起愉悅感,鼓勵你持續尋求更多引起你喜愛的短影音,從而獲得一種心理獎勵,然後你每天滑手機,就是不斷啟動和運作這個循環,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成癮狀態」。孩子也是,甚至更糟。
沉浸即時滿足 難以吸收知識
朱育瑩指出,因為孩童的腦部還沒有發育完全。經研究,人類的前額葉皮層直到25歲才完全發育,培養出定向關注、抑制分心、保持專注和適當轉移注意力的能力。這是腦部的一種高階技能,讓我們懂得如何規劃和處理事情先後順序。「但是很可惜的,短影音不斷變化跳躍的環境,讓孩子無法訓練、提升持續專注的這種大腦高階技術的水準。」
如果孩子的腦部習慣了這種快速轉換的模式,大腦就會發現很難適應那些不那麼快速的非數位活動了。然而,孩子的教育和學習需要「長時間專注」的活動鍛鍊,利於閱讀和上課。失去了這個能力,下一代就只會越來越難以吸收知識,只沉浸於提供即時滿足感的事物。
醫:多閱讀書本、看長文
最後,朱育瑩說,當她發現這些問題後,就開始盡量限制自己看短影音的時間。為了腦部功能的健康,希望大家一起正視此問題,節制使用觀看短影音的時間。另外她也建議,多看看書本,如果想看影片的話,盡量看長一點的版本,不要快速滑動手機,避免腦部功能加速退化。
同時,朱育瑩也強調,平臺與APP業者也已經開始發現這件事的重要性。開發者逐漸研究如何讓用戶能更健康使用,而不損害腦部健康。「聽說TikTok也製作影片,提醒孩子們暫停滾動、出門或去吃點心;而Youtube對18歲以下的使用者會關閉自動播放,並提醒大家休息或上床睡覺。」
她也說,此文並非貶低內容作者的努力與製作。只是建議「在獲取新知方面,閱讀書籍、長文章和觀看長一點影音內容,是對大腦比較健康的學習模式。」◇
◎ 資料來源/朱育瑩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