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一帶一路撒幣十年】學者:何不照顧陸國民?

圖為中共「一帶一路」計畫在中東的工程。示意圖。
圖為中共「一帶一路」計畫在中東的工程。示意圖。(Arif Ali/Getty Images)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中共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已滿十年,官方宣稱達成多項重大成就。學者19日表示,政府的首要責任是照顧自己的人民,中共稱一帶一路有亮眼成績,卻放任中國失業率不斷高升,導致經濟跟社會存在一堆嚴重問題,質疑中共「為何不照顧自己的人民,卻要在全球大撒幣?」

國策研究院19日舉行「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十年總檢討」座談會,邀請多位政治、亞太事務與國際關係領域學者,探討過去10年以來,中共「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與成效。

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表示,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2013年上臺後,就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當時美國歐巴馬政府對中共相當友好,所以並未對一帶一路太過重視,只是觀察發展。直到川普政府時期,美國開始對一帶一路不信任,批判中共藉一帶一路輸出霸權影響力。

林正義說,拜登政府上臺後,延續川普時期推動的「藍點網路」(Blue Dot Network)計畫,擴大成為七大工業國(G7)立「全球基礎設施暨投資夥伴關係」(PGII),於2027年前集資6000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若能實際到位,將是中共10年來實際投入「一帶一路」建設基金的1倍。

他表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遲緩,加上中國大陸對海外投資的資金自2018年以來已持續枯竭,所以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關注不可能一如過去。反觀拜登與G7的集資才真正要開始落實。美中兩國不僅在傳統國際安全建構上,連對全球基礎設施的援助,呈現「兩套標準」與「兩個集團」卻越來越明顯。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說,一帶一路白皮書推砌歌功頌德的詞藻,所描述景象與中國經濟崩壞情況,形成一種強烈對比。他表示,爬梳中共官方文件與習近平演講內容,顯示「一帶一路是一團迷霧」,從2016年起,一帶一路講成績的方式便替換為與外國簽了多少文件、借給外國多少錢等,完全迴避了具體的輸出多少過剩產能、獲取多少天然資源、透過重塑經濟貿易方式來改變國際規則的績效報告。

董立文說,2023年的一帶一路白皮書,目標改成「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且變成世界追求開放、綠色、廉潔、公平、正義、發展、幸福的萬靈丹,其中提出更多含混的數據,沒看到文件的詳細內容圖表,更不知「小而美」項目意涵為何,他對此批評「政策目標游離多變」。

董立文強調,任何政府的首要責任是照顧自己的人民,中共在擁有一帶一路這些數字的同時,根據中共國務院10月10日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低收入人口至少達6600萬人,再加上中國當前失業率已經超過20%,中國的經濟跟社會存在一堆嚴重問題,中共為何不照顧自己的人民,卻要在全球大撒幣?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則說,中共認為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等,會帶來民族矛盾和維穩壓力。而一帶一路與其說是中共的對外政策,不如說是發展其西部區域的「內太空」。同時,其對中國大陸迴避海路風險,保障能源輸入安全,還是有一定助益,對內部宣傳也有一定效果。

他表示,「一帶一路」陸上經濟帶的最重要載體是「中歐班列」,但在俄烏戰爭爆發、西方對俄國實施制裁和禁運後,中歐班列中長期內都會面臨「空櫃」,及物流不暢、貿易結算困難等問題,將影響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

不過張國城強調,雖然一帶一路成效有限,但基於中共政權特性,「內部壓力不在意,外部壓力不介意」,只要認為有效,就會繼續蠻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