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拜登政府通過的530億美元(約新台幣1.7兆元)《晶片法案》,據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有望獲得數十億美元的補助,投資於生產美國軍用和情報用晶片的設施,可能是最大贏家。
另外,英特爾7日在臺灣舉辦「Intel Innovation Taipei 2023科技論壇」,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親自出席,他雖大讚臺灣晶圓代工的實力,臺灣是亞洲供應鏈的樞紐,卻提到英特爾會分散生產比重,以達到「平衡的供應鏈」狀態。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的晶片法案裡,包括補助生產美國軍用和情報用晶片的設施,雖然相關細節沒有公開,但並非沒有跡象,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今年稍早將此描述為「國家安全投資」。
報導說,就他們取得的相關文件資料,知道美國國防部在今夏已與商務部簽約,以掌握更多和晶片補貼計畫相關的細節。
報導說,美國希望確保民間產業的晶片供應,特別是相關間諜活動和網路戰中都相當重要,在先進戰機、飛彈等尖端武器都有晶片的蹤影。
報導提到,拜登政府尚未確定補助的具體金額,但據知情人士的消息,相關晶片製造設施可能耗資30億(約新台幣965億元)至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87億元),並且可能從晶片法案授權的390億美元(約新台幣1.2兆元)半導體製造業補貼中撥款,
外界關注誰可以獲得美國軍方的晶片訂單,報導說,英特爾可能成為最大贏家,因為他們除了有「安全飛地」(國安晶片製造相關設施)外,還是數十億美元補貼的有力競爭者。
另外,英特爾在7日於臺灣舉辦「Intel Innovation Taipei 2023科技論壇」,季辛格在會上提到地緣政治的相關議題,他說,對於全球而言,除了臺灣為核心的亞洲供應鏈之外,還需要平衡的供應鏈,所以英特爾的策略是在美洲、歐洲積極擴廠。
對於半導體製程的發展,季辛格表示,Intel 7製程技術已大量生產,Intel 4製程也已經量產,Intel 3製程準備開始量產,Intel 20A製程將如期於2024年量產,Intel 18A製程將是5世代製程目標的終極製程,已確定相關設計規則,「英特爾將會不斷推出新產品,帶動產業生態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