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年間,鑑真和尚經歷十載,成功東渡日本後,備受尊崇,被封為「大僧都」,並建立正規的戒律制度,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
艱險萬般有神助,歷經魔難終抵岸
鑑真決意東渡,自唐天寶二年(743年)起歷經六次,凡十載。首渡被人告官受阻,船隻與物質皆被沒收;二渡遇上風浪,舊船不堪重負,幾近船毀人亡;三渡官府阻攔未能成行;四渡遭遇大風浪,顛沛流離數月而返;五渡因長途跋涉、酷暑煎熬使鑑真雙目失明,有弟子病逝或先後退出;六渡方成功。
《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述了此次渡海之艱辛、磨難及神跡:
十月十六日晨朝,大和尚云:「昨夜,夢見三官人,一著緋,二著綠,於岸上拜別,知是國神相別也,疑是度必得渡海也。」
風急波峻,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上高山;怒濤再至,似入深谷。人皆荒醉,但唱觀音。舟人告曰:「舟今欲没,有何所惜!」即牽棧香籠欲拋,空中有聲,言:「莫拋!莫拋!」即止。
中夜時,舟人言:「莫怖!有四神王,著甲把杖,二在舟頭,二在檣舳邊。」眾人聞之,心裡稍安。
三日過蛇海。其蛇長者一丈餘,小者五尺餘,色皆斑斑,滿泛海上。
三日過飛魚海。白色飛魚,翳滿空中,長一尺許。
一日經飛鳥海。鳥大如人,飛集舟上,舟重欲没,人以手推,鳥即銜手。
其後二日無物,唯有急風高浪。眾僧惱卧。
舟上無水,嚼米,喉乾咽不入,吐不出;飲鹹水,腹即脹。一生辛苦,何劇於此!
海中忽有四隻金魚,長各一尺許,走繞舟四邊。明旦,風息,見山。人渴水,臨欲死;榮叡師面色忽然怡悅,即說云:「夢見有官人請我受戒懺悔,叡曰:『貧道甚渴,欲得水』;彼官人取水與叡,水色如乳汁,取飲甚美。心既清涼,叡語彼官人曰:『舟上三十餘人,多日不飲水,甚大飢渴,請檀越早取水來。』時,彼官人喚雨令老人處分,云汝等大了事人,急送水來。夢相如是,水應今至,諸人急須把碗待。」眾人聞此總歡喜。
明日,未時,西南空中雲起,覆舟上,注雨;人人把碗承水飲。第二日亦雨至,人皆飽足。明旦近岸,有四白魚來,引舟直至泊舟浦。
舟人把碗,競上岸頭覓水,過一小崗,便遇池水,清涼甘美,眾人爭飲,各得飽滿。後日,更向池;昨日池處,但有陸地,而不見池,眾共悲喜,知是神靈化出池也……
昔日,唐僧三藏法師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同為唐僧的鑑真和尚東傳佛法,卻也經歷了形異質同的萬般魔難。看來,取經難,傳法亦難。
寄語騰蘭跡,洪慈萬代光
天寶十二年(753年)12月7日,鑑真一行終於抵達日本的屋久島,翌年(754年)2月4日到達奈良,結束了磨難重重的東渡之旅。鑑真時年六十六歲。
《唐大和尚東征傳》記述到:大和上從天寶二載始為傳戒,五度裝束,渡海艱辛,雖被漂迴,本願不退。至第六度,過日本三十六人,總無常去退心……經逾十二年,遂果本願,來傳聖戒;方知濟物慈悲,宿因深厚,不惜身命,所度極多。
鑑真到來,日本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宰相、右大臣、大納言以下官人百餘人前來禮拜、慰問。其後,天王勑使前去宣詔:「大德和上,遠涉滄波,來投此國,誠副朕意,喜慰無喻。朕造此東大寺,經十餘年,欲立戒壇,傳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諸大德,遠來傳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後,受戒傳律,一任和上。」
隨後,又勑授鑑真為「傳燈大法師」。
4月初,鑑真即在東大寺盧遮那殿前設戒壇,先為聖武天王授菩薩戒,其次為光明太后、王太子,以及王族和僧侶四百四十餘人授戒。
756年,鑑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並建立正規的戒律制度,使佛教成為當時的國教。
唐招提寺是鑑真和尚親手興建的盛唐建築風格寺院,鑑真在此度過五年時光,直至圓寂。前五年在東大寺度過。
鑑真除了佛教,還給日本帶去了建築、文學、美術、工藝、書法、醫學等唐朝諸多領域的先進文化技術。據說,日本豆腐、砂糖的製作就起源於鑑真,被日本譽為「日本文化之父」和「日本律宗初祖」。
鑑真和尚坐化後,日本朝臣藤原刷雄吟詩《五言傷大和上》,頌其功德:
萬里傳燈照,風雲遠國香。
禪光耀百億,戒月皎千鄉。
哀哉歸淨土,悲矣赴泉場。
寄語騰蘭跡,洪慈萬代光。
試用春日新綠葉,為君輕拂眼角淚
西元763年,鑑真身體漸次衰弱。3月上旬,弟子忍基夢見唐招提寺的講堂棟梁倒塌,他認為這或許是預示鑑真即將遷化之相,於是率諸弟子製作了一尊鑑真坐像。
這尊鑑真坐像按等身大小製作,高80.1厘米,重13.5公斤。這尊雕像是日本最早的肖像雕塑,也是首座真人塑造肖像,已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該年6月25日,鑑真如入禪定,面西坐化,享年76歲。化後三日,頭頂依然溫暖,至於闍維,香氣滿山。
鑑真像被安放在御影堂,每年6月6日將安置雕像的櫥櫃打開數日,供人參拜。
鑑真本人並沒有留下著述,但是,僅從那座雕像,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慈悲、祥和,還有沉默中蘊藏的思想、智慧。日本畫大師東山魁夷便是持這種感受者之一。
1971年,唐招提寺森本長老委託東山魁夷畫一組隔扇畫,安放在御影堂的五個房間中。此後兩年,東山魁夷遍歷奈良、大和路的各個寺院及國内名山大川、天涯海角寫生,用了四年時間研究如何更好地表現日本風景;並三次去中國,研究水墨畫,歷經十年終於1981年完成此組畫。
歷史有很多巧合:奈良時代,日本留學僧普照和榮叡為尋授戒高僧,最終與鑑真相遇花了約十年,鑑真與普照等東渡又花了十年,鑑真自赴日傳戒至於唐昭提寺圓寂又是十年。如今,東山魁夷也是花了十年時間方完成其鴻幅巨製。
鑑真和尚雕像開放日,首先展現在參拜者眼前的是描繪日本大海的隔扇畫「濤聲」,開啟該畫後,一個放置櫃櫥的房間展現在眼前,房間壁畫上描繪的是鑑真故里揚州的湖光山色,安放鑑真坐像的櫃櫥內側,繪有鑑真最初到達日本之處(薩摩半島的秋目
浦),再打開櫥櫃門,便會看到揚州之水,通過運河流淌至長江,又經過日本之海到達秋目浦……
並且,鑑真和尚曾言及的長屋王的那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也以秋目浦之月與日相對而展現出來。從這組巨製不難看出,那十年,該是東山魁夷藝術提升的十年,也是他精神修行、境界昇華的十年。
櫃櫥中,鑑真身披袈裟,雙手結定印放於腿上。鑑真雙目微閉,恰似入定徜徉在殊勝的佛國,又彷彿靜觀當下眾生,表情沉穩祥和,慈悲之心盡含其中。雖為一尊雕像,卻栩栩如生,就好像鑑真就坐在那裡面對來訪者,令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唐大和上東征傳》執筆者淡海三船(即真人元開),在傳記中也記下了自己初謁鑑真的心情:
我是無明客,長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誘,懷抱絕埃塵。
道種將萌夏,空花更落春。
自歸三寶德,誰畏六魔瞋。
日本俳聖松尾芭蕉,在拜謁鑑真像後,也詠了一首千古絕句:
試用春日新綠葉,為君輕拂眼角淚。(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