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兩大房地產巨頭恆大、碧桂園接連爆出財務危機,青年失業率高居不下、地方財政困難、外資撤離等問題,學者建議,除了與民主國家建立友善同盟外,也應該加速盤點如何與中共「去風險化」。
兩岸政策協會近日舉行「中國經濟下行與臺灣因應」系列座談會的首場。由政大財政系教授黃智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與臺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
黃智聰表示,中國經濟在近幾年出現六大變化,首先是暴雷的房地產市場。他表示,中共黨魁習近平在2020提出三道紅線政策,導致企業難取得融資而暴雷,房地產也因此出現危機,所以官方才推出房地產激勵措施,來挽救低迷的房市,「但是恐怕還是沒辦法」,因為中國民眾對於房地產市場早已信心不足、買家也相當謹慎。
第二,由於房地產業不振,導致地方財政收入來源減少,面臨極大壓力。黃智聰說,這也是為什麼中共今年底還要增發國債1兆元人民幣來支應。
第三,中國現階段也陷入通縮困境,根據官方統計,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降0.2%,且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持續下滑。黃智聰分析,這顯示中國內需不足、民眾消費保守。
第四是大量資金外逃,黃智聰說,由於中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外資對於中國失去信心,過去很多人購買中國股票也都紛紛拋售,面對大量資金外逃,中共的因應方式是用中國主權基金去彌補外國資金外逃。
第五則是中國入境旅遊低迷,今年以來入境旅客儘管已比疫情期間增加,但僅是2019年的一半,尤其美國團體旅客更是驟減99%;第六則包括人口老化、少子化等結構問題也逐漸威脅中國的經濟發展。
劉孟俊則表示,近期許多專家開始示警中國房地產泡沫可能重演日本失落的情況,而中國也同樣面臨人口老化、甚至是「未富先老」情況,也就是生產力下滑、消費動能更為趨緩。
他說,中國過去的改革開放,產業偏向發展,提供各種優惠措施。但現在不只講發展,還強調產業安全,比如實施網路安全法、數字安全法、反間諜法等。但卻導致外資投資會搞不清楚如何合規合法,所以外資企業母公司的人員不太願意前往中國。
吳瑟致說,過去中國崛起最重要的力量,外資與房地產都已匱乏。現在很多國家開始去思考如何與中國去風險。對於臺灣而言,與外國不同的是與中國有地緣政治的影響,過去強調兩岸經貿的緊密程度,現在應審視其中的風險。
談到安全議題,黃智聰也提醒,目前西方企業正在實施去風險化措施,確保供應鏈不要過度依賴中國,尤其中共近期又實施《反間諜法》,讓外國企業對於中國的信任徹底崩壞,未來恐怕會有更多廠商外移,而中國廠商是否能填補缺口、或中國官方是否加大力道支持在企業,值得後續關注。
吳瑟致認為,在國際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臺灣的因應之道不外乎有2個方向,一是與民主國家建立「友善同盟」,偏向重點產業合作,例如半導體、AI相關議題合作;其次則是盤點與中共之間的經貿往來究竟對於全球布局的影響為何。
吳瑟致建議,臺灣應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但並非是斷絕與中國的經濟連結,而是應該在這樣的態勢下進行全面盤點,就像現在有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與中共「去風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