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2月08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記者張瑛瑜、葉婷採訪報導)香港醫管局將重啟醫院認證計劃,即放棄國際標準,而採用中國大陸的認證標準,並在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方面全面與中國大陸接軌。分析認為,這將對香港醫療帶來負面影響,讓曾處於領先地位的香港被中國大陸進一步侵蝕,遠離國際標準。
根據香港立法會的《新聞公報》,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11月29日對立法會議員陳學鋒在立法會議上的提問進行回應,香港醫管局將重啟醫院認證計劃,而該計劃將會採用《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簡稱:「中國版評審認證標準」)這一由中國大陸訂立的標準,而放棄以往曾一直沿用的國際標準。
2020年12月,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在深圳市衞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下成立,聲稱該研究中心根據國際醫療保健品質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標準制定的原則,結合國家醫院三甲評審標準的特點,訂立了一套「融合國際與國家標準」的《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立法會公報稱,該標準已成功取得國際醫療保健品質協會的標準認證。
盧寵茂稱,為配合香港政府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要求重啟醫院認證計劃,醫管局將於2023至2024年度在香港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採納「中國版評審認證標準」,以此「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醫院評審及醫療質量安全達至同質化,以及與國家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接軌」。
盧寵茂稱,目前醫管局已成立工作組指導公營醫院以「中國版評審認證標準」來推行醫院認證計劃。在私營醫院方面,盧寵茂稱,已有私家醫院表達有意採納「中國版評審認證標準」啟動醫院認證評審工作。
去年9月,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完成了「中國版評審認證標準」,今年3月30日起,北京、香港、廣州、深圳、珠海5個城市的13家醫院參加了這一中國版的評審認證,其中參與的香港醫院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港怡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截至目前,香港公私營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也開始參與由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研究中心舉行的評審員培訓。
兩地病歷互通 病人資料送中根據港府《施政報告》,在「跨境醫療協作」方面,2024年當局將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的一些醫療機構。另外,當局還聲稱將利用大灣區的一些醫療機構,特別是港大深圳醫院的服務,用以「幫助減少香港市民的輪候時間」。
當局今年5月還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合資格的香港市民可前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斷服務。港府計劃擴展跨境醫療服務計劃,研究進一步「深化電子病歷跨境傳送機制」,務求達到「數據可以南北相向互通」。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日前接受黨媒《文匯報》專訪時承認,未來中港兩地有可能實現病歷互通。
大陸人員及藥物流入港醫療系統香港公立醫院近年正在引入來自中國大陸的藥物,包括靜脈注射用的抗生素、抗真菌藥、控制心跳過快的藥物。有曾任公立醫院護士的人士向大紀元反映,大陸藥的素質較不穩定,例如抗生素有雜質,在稀釋抗生素時,溶解的時間會有出入。
去年疫情期間,多家公立醫院被發現處方藥物來自中國大陸,例如使用「撲熱息痛」給病人,但其並不在衛生署「香港註冊藥劑製品」名單中。據醫管局稱,大陸的「中央援港」藥物已獲豁免註冊。
另外,盧寵茂6月透露,香港擬成立自己的藥物審批機構,日後「毋須等待外國許可審批藥物,加快流程」。
今年的《施政報告》還提出將設立全新「1+」機制,審批治療嚴重或罕見病的藥物。11月1日起,藥物在第一審批機構註冊,符合本地臨床數據要求及專家認可即可在香港使用,邁向「第一層審批」只需一個機構的註冊審批。
人手方面,當局還將加強香港與大灣區以外的中國大陸其它地區和城市醫療人才的雙向培訓和交流。
根據「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引入大陸的醫生和護士,首批共83名來自大陸的醫護年初已經抵港,當中70名護士將平均分配給7個醫院聯網工作10個半月,醫生則到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三聯網交流一年。醫管局稱,未來希望交流計劃恆常化。
國際標準曾幫助香港醫院持續完善素質國際上,醫院評鑑分別以澳洲的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Australian Council on Healthcare Standards)及美國的國際聯合委員會(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等作為評審標準。
醫管局於2009年開始與澳洲ACHS合作推行醫院認證計劃。根據立法會的公報,截至2017年,醫管局轄下共有20家醫院成功獲得認證資格。在參與認證期間,各醫院在不同範疇和服務方面均作出持續的素質改善,例如完善管理及成效檢討制度、標準化服務及工作流程、減省重複工作等。
至2017年,醫管局以繼續推行該計劃的邊際效益已逐漸減少及不符合整體成本效益為由,於2019年正式終止與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的合作計劃。
儘管中共方面也聲稱在尋求國際認證標準,並稱,截至2019年全中國有100家醫院通過了美國的國際聯合委員會JCI認證,包括2015年通過ACHS認證的港大深圳醫院。
不過,在與中國的醫療保健機構合作超過20年後,美國JCI仍決定於2023年關閉在中國的業務,JCI表示,主要是由於過去幾年「中國複雜的監管環境」所致。
分析:政治上表忠是與大灣區協作的唯一目的旅英香港學者、原香港民意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名譽總監鍾劍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香港大力引進大陸醫療人員、採用甚至豁免大陸藥物的審核感到擔憂。
他說:「中國內地的醫療系統涉及很多官僚操作問題,有很多不規範的行為,這使得很多時候不能滿足一些現在在西方普遍使用的標準的要求。
「由於醫療本身涉及很多不同的專業標準和規範,每一個環節,包括醫生、護理、藥劑師、物理治療師、放射治療等都有一套必須要獨立的,但同時又要互相協作的程序來配合,因此這些標準之間如何互相對應是很重要的。
「大陸很多時候官本位一把抓,最高的領導人要掌握一切,所有其它的所謂半醫療或輔助醫療的標準和操作都要讓路,都要跟這個所謂大政策配合,所以在很多小的環節上,會有地方不能夠跟現在在西方普遍使用的管理原則一致,這個其實也體現在其它認證標準上,譬如ISO也是如此。」鍾劍華說。
對於香港放棄國際標準改弦更張的做法,鍾劍華表示不理解。他認為,香港長久以來實行的「一國兩制」本身就確認了香港的獨立性,因此醫療系統按照原有的制度完全可以運作下去。
「除了要在政治上(對中共)表忠外,想不出為何一定要與大灣區協作。」他說。
鍾劍華認為與大灣區合作將對香港醫療的發展產生難以預估的負面影響。
時政評論員季達認為,以前香港的醫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他們一貫採用國際標準,管理卓越,全民醫保世界一流,中國大陸難以望其項背。「大陸的醫療完全達不到國際應有的標準,採用大陸評審標準、讓大陸人員來香港就業遠離國際化,這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墮落,香港可以說已經遭到大陸的全面侵蝕,令人心寒。」她說。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