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笑談風雲》【秦皇漢武】第三十九章 太史公書(貳)

(新唐人電視台)
(新唐人電視台)

文/章天亮
《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內容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時間橫跨三千年,開創了以人物傳記的形式記載歷史的先河。此例一開,後世所有正史均按紀傳體撰寫,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典籍,總成二十四史。

司馬遷為何寫《史記》

根據《史記‧ 太史公自序》和司馬遷後來寫的〈報任少卿書〉,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可以總結為四點:第一是承遺命;第二續六經;第三頌盛德;第四雪恥辱。我們先說一說第一個原因「承遺命」。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太史令。自從孔子去世以後,史書就沒有系統的記載,司馬談希望能夠接續孔子的工作,所以做了很多史料蒐集工作。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這種事情是很難得一見的,因為只有那些非常聖明的皇帝,才有資格去祭祀天地。作為太史令,司馬談很希望去觀禮,可惜的是他當時身染重病,沒有辦法去見證這一盛事。這時,司馬遷來到了父親的病榻前,司馬談對司馬遷說,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千年不遇的盛事,皇帝到泰山祭祀天地,但是我卻不能隨行,這就是我的命啊!我希望你做一個孝子,孝子有幾種境界,一種境界是孝敬父母、為國君盡忠,而更重要的孝敬,就是能夠留下不朽的文字,光宗耀祖。我希望你能夠光耀我們家的門庭。他說,春秋之後,王道缺失,禮崩樂壞,經過了這樣一個亂世,諸侯互相兼併,歷史記載也斷斷續續,有很多東西已經缺失了。現在海內一統,我們的國家非常強盛,周邊的很多國家到大漢來朝貢,天子聖明,政治清明,作為一個臣子,若不能夠把這樣一個盛世記載下來的話,就是我作為一個太史的失職。司馬談希望兒子司馬遷能夠接續記錄歷史的工作。

司馬遷當時俯首流涕的說,我雖然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是,我答應父親,一定要完成父親這個未竟的事業。司馬談去世三年後,司馬遷也被任命為太史令,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皇家的歷史記載,蒐集到了很多非常有用的資料。

司馬遷寫《史記》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續六經」。我們現在談起儒家的經典都說「四書五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宋朝之後才有的概念;五經是《詩》、《書》、《禮》、《易》、《春秋》,其實還少一經,孔子當時整理的其實是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個《樂》講的是音樂,後來散失了,連殘篇都沒有找到。實際上,這六經並不都是孔子寫的,孔子寫的就是《春秋》,然後給《周易》做了注釋,給《詩經》和《尚書》做了一些編輯工作,給《禮》和《樂》做了一些整理工作,所以孔子和六經都有關係。

孔子很系統的寫了魯國的編年史,《春秋》寫到「獲麟」(就是有一次捕獲了一個麒麟)就結束了。從那之後四百多年,就沒有人再接續孔子的工作,把系統的史料留下來。司馬遷認為,孔子去世已經快五百年了,需要有一個人來接替孔子的工作。中國那個時候有個說法,就是每五百年會出一個聖人。孔子之前五百年是周公,然後是孔子,司馬遷把自己擺到了孔子那樣的位置。他在〈太史公自序〉裡講了這樣一段話:「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所以司馬遷對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高的,當時孔子寫了六經,而司馬遷希望續寫這六經。

司馬遷寫《史記》的第三個原因就是「頌盛德」。當時有一個叫壺遂的人跟司馬遷進行過一番探討。他說,過去很多人留下他們的文字,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亂世,如孔子寫《春秋》是因為當時禮崩樂壞,所以孔子通過寫《春秋》來歸正人們的道德觀念,恢復禮樂。司馬遷說,不然。當年伏羲的道德非常純厚,但是留下了八卦;文王留下了周易,文王也是一個非常有道德的人;堯和舜的高尚的道德,寫在了《尚書》裡;成湯周武的功業,寫在了《詩經》裡,所以說歷史上留下來的文字,不僅僅是為了諷刺,孔子作《春秋》也不僅僅是為了諷刺當時那種禮崩樂壞,而是希望給後人訂立一個道德的法則。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盛世,不僅國家清明,而且四方來朝,「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重譯」是指經過兩重或者多重的翻譯,就是沒有人懂如何將一種語言直接翻譯成漢語,就把它先翻譯成中間的某一種少數民族的語言,然後再翻譯成漢語。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跟我們風俗完全不一樣的人,也被我們國家的國力、文化、軍威所震懾或者感召,到我們漢地來朝貢,而且這樣的人擠滿宮門。司馬遷說,作為一個臣子,若不能夠把這樣的盛世記錄下來,那就是我們的失職。

但是司馬遷不久之後就遭遇了李陵之禍,之後他再回憶起過去所讀過的《詩經》和《尚書》,發現裡面有很多非常隱晦、微妙的意思,是當時的那些作者由於不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把他們的一些抱怨、遺憾灌注到了他們的文字之中。所以司馬遷感嘆道:「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這難道是我的罪過嗎!是我的罪過嗎!我的身體已經受刑,已經沒有什麼用了。「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意思是,因為當時的人心中有一些事情,有一些情緒需要抒發,所以才留下這樣的文字。

《太史公書》名傳天下

最後我們要說一下《史記》的流傳和司馬遷的後人。司馬遷寫完《史記》之後,曾經說過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就是說要找一個山把《史記》的正本藏起來,只讓它的副本在京師中流傳。但是《史記》的正本到現在也沒有找到。《史記》剛剛寫完的時候是一本禁書,一般人是不能看的。一直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時候,《史記》才慢慢流傳到了民間,其中有很多章節已經缺失了,如《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等,一共缺了十章,有些《史記》的內容,是後人補進去的。

司馬遷有沒有後人呢?在史書中找不到有關他兒子的記載。傳說王莽時代曾經找過司馬遷的後人,並封為史通子,這個是否屬實,我們就不太清楚了。司馬遷有一個女兒,這在漢書的〈司馬遷傳〉中是有記載的。這個女兒叫司馬英,嫁給了一個叫楊敞的人,生了兩個兒子,次子叫楊惲。司馬遷的這個外孫楊惲將《史記》稍稍的在小範圍內公開了,慢慢的流傳開來。楊惲的曾孫楊震被稱為關西孔子,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楊震的曾孫楊修就是《三國演義》中被曹操殺掉的那個人。

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是一本史學巨著,也是一本文學巨著,對事件的描述非常生動,文字非常優美,同時灌注了司馬遷深厚的感情,像項羽烏江自刎、鉅鹿之戰等大場景的描寫,後代的章回小說都難以企及,是很多後人學寫古文的參照,一直到了明朝有了《三國演義》的時候,那種大的戰爭場面的描寫,才可以和《史記》相比。

(新唐人電視台)(新唐人電視台)

《史記》最初並不叫《史記》,因為之前列國記史這些書,都稱為《史記》。《史記》最開始的名字叫作《太史公書》,這個名字不是司馬遷起的,而是一個叫東方朔的人起的名字。東方朔看過司馬遷的《史記》部分章節之後,非常佩服,就給它起名叫作《太史公書》。東方朔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下一章《大隱於朝》。(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秦皇漢武》影片版整理而成。

https://xtfy.ntdtv.com/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版中國通史,目前出版了《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