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宴飲的傳統,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古希臘有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
《聖經》中記有許多特殊主題的宴席,最突出的是「最後的晚餐」和「迦拿(Cana)婚禮」。在收錄《聖經》詩篇的中世紀手抄本中,迦拿婚禮是很受歡迎的插畫題材。在《時辰祈禱書》(books of hours)中,則可找到對基督教「聖日」(holy days)瞻禮活動的描繪。
在Les Enluminures畫廊播客的「Feasts」一集中,克里斯汀‧拉卡尼羅(Kristen Racaniello)解釋,「時辰祈禱書前面的日曆,透過列舉當天的聖人節慶來說明日期。一年中,幾乎每一天都是一個聖人的瞻禮日(feast day)。」這一天通常是聖人逝世的日子,瞻禮是對其一生的致敬緬懷。
韋羅內塞《迦拿的婚宴》
眾國廳(Salle des Etats)是巴黎羅浮宮參觀人數最多的展廳,除展示《蒙娜麗莎》外,其餘都是威尼斯畫派藝術家的作品。大廳的牆壁是深沉的藍黑色,以突顯威尼斯畫派作品鮮豔濃鬱的紅、黃、橙、綠等色調。
《蒙娜麗莎》對面是另一幅經典畫作,保羅‧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的《迦拿的婚禮》(The Wedding at Cana)。這是羅浮宮最大的一幅藏畫,是藝術家受威尼斯聖喬治馬焦雷(San Giorgio Maggiore)島上的本篤會修道院之託,為其餐廳的一面牆壁創作的。
這座餐廳由建築大師安德烈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建造,是修士們集體用餐之處。義大利其他地區也有用《聖經》宴席場景裝飾餐廳的傳統,但直到16世紀中葉才在威尼斯流行起來,引領這一風潮的正是韋羅內塞。
僅用15個月就完成的《迦拿的婚禮》,在當時備受讚譽;1797年,拿破崙的軍隊繳獲了這幅畫,並將它運往巴黎,此後就一直保存在那裡。
韋羅內塞以描繪場面華麗的油畫聞名於世。無論是宗教場景還是世俗場景,他經常以戲劇化手法安排構圖,讓一群衣著華麗的人物置身於奢華的陳設中,並用炫目的色彩渲染他們的形象。
帝王、國王和貴族家庭委託他創作的作品,包括祭壇畫、肖像畫、歷史畫,以及別墅和宮殿(包括總督府)內部複雜的裝飾畫。韋羅內塞擅長描繪大型宴席,作於1563年的《迦拿的婚禮》就是最著名的範例。
這幅畫描繪的故事出自《約翰福音》。在迦拿(Cana)舉行的一場婚宴上,喜酒喝完了,耶穌行神跡,將六缸水變成了美酒。韋羅內塞將基督放在畫作的垂直中軸線上,聖母則在旁邊,他們頭上發散著光暈,可以從畫面130個人物中將他們辨認出來。聖母子身旁,坐著身穿古代猶太服飾的門徒。
婚禮的賓客已經就坐,享用喜宴的最後一道,傳統的水果和堅果,包括象徵婚姻的木梨(quince)、葡萄、椰棗和蜜餞。在最右邊,僕人有的俯身從石缸中倒酒,有的檢視著杯中瓊漿;而在最左邊,身著奢華服飾的新郎,在新娘陪伴下,準備接過僕人遞上的酒。
整幅畫的細節富麗堂皇,呈現了精工細作的金銀餐盤、玻璃器皿、佳餚美饌、多種樂器,還有圖案華美的絲綢錦緞。婚宴場景也呈現了侍者、雕刻師、廚師、樂師、貓、狗和鳥,這些形象融入帕拉迪歐風格(the style of Palladio)左右對稱的宏偉建築。
賓客身旁的粉色大理石柱廊外側,是通往有圍欄的僕人區的階梯。畫面更高處的陽臺上站滿好奇的觀者,但這部分整體上被青金石般湛藍的夏日天空所籠罩,這是根據修士們的要求,用最昂貴的顏料「群青」繪製而成。
威尼斯畫派景觀畫家
卡納萊托(Canaletto,1697~1768年),本名喬瓦尼‧安東尼奧‧卡納爾(Giovanni Antonio Canal),是威尼斯一位戲劇布景畫家之子。他很可能是藉由給父親做助手開始接受藝術訓練,但卡納萊托很快就離開了戲劇場景設計領域,轉而從事建築景觀繪畫。
卡納萊托作為景觀畫家(view painter)聞名於世,他對城市勝景(特別是威尼斯)的描繪,既縝密又傳神,因此成為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新穎、富有想像力且技巧高超的景觀畫,是基於精妙的人物和建築素描底稿,但有時為了創作出更悅目的佳構,他也不受現實景觀準確性的局限。
1730~1752年是卡納萊托藝術生涯中最受讚譽、也最盛產的時期。美國華府國家美術館(NGA)網站卡納萊托小傳中說,他出色的「捕捉到那些年威尼斯的光線、社會生活與建築,他敏銳的感知力和畫作的光亮度,奠定史上最偉大實景畫家(topographical painter,又稱勝景畫家)的聲譽」。
《威尼斯:聖羅格瞻禮日》
卡納萊托的畫作經常記錄威尼斯的宗教慶典。創作於1735年前後的《威尼斯:聖羅格瞻禮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就屬於這一時期的作品,描繪的是8月16日傳統節慶,聖羅格(St. Roch)是除疫主保聖人。
作品呈現了聖羅格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畫面右側)為紀念聖羅格而舉行的節日彌撒剛剛結束的場面。聖羅格大會堂是畫作背景中的核心建築物。卡納萊托用畫筆捕捉到會堂的石雕、雕刻柱和彩色大理石鑲飾。
他擴展了會堂前的廣場空間,以便在畫中容納更多的人物。卡納萊托移除了現實中的一些建築,以便觀眾能更清晰的看到行進的隊伍。
從會堂中走出的是威尼斯顯貴和外國使節。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是位於畫面左側中央的總督,選舉產生的威尼斯共和國元首。他身穿綴有硃砂的金色禮袍,一名隨從為他撐起一把金黃色的傘,以遮擋夏日驕陽。
一條帆布遮陽篷為整個人群提供了遮陽的效果。卡納萊托對遮陽篷結構特徵的描繪,創造出了一條起伏的水平線,突顯了行進隊伍中人物的動態。
總督右側身穿帶帽黑斗篷的是教宗使團代表,法國大使站在總督左側。為紀念14世紀那場黑死病和聖徒羅格,人們手持一小束馨香四溢的鮮花,稱為「nosegays」,這是瘟疫期間用來掩蓋難聞氣味的鮮花。
保存這幅作品的倫敦國家美術館,在網站上這樣描述,「卡納萊托開創了一種繪製大量人臉的特殊手法,他在額頭和臉頰上使用高光來表現每個人的頭部相對於光線的角度,並用色點來表現眼睛、下巴和鼻子。」
許多人物都體現出個性化的面部特徵,並透過著裝和姿勢表現出性格:其中有手持天平的小販、乞丐、小偷,還有來自近東的遊客。儘管卡納萊托畫過威尼斯宗教節慶活動的多個版本,但這幅畫卻是描繪總督參加聖羅格瞻禮的唯一畫作。
韋羅內塞演繹了一場以神跡為主題的喜宴;卡納萊托則描繪了他那個時代的聖人紀念活動,展現宗教節日的輝煌壯觀。兩位藝術家都彰顯了威尼斯畫派藝術與威尼斯城市本身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