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費時7年 臺灣首個燉飯米問世

臺灣首個燉飯米「花蓮26號」。(花蓮農改場提供)
臺灣首個燉飯米「花蓮26號」。(花蓮農改場提供)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燉飯是許多人喜愛的美食之一,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費時7年,育成臺灣首個燉飯米「花蓮26號」。技轉業者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花蓮26號」確實吸水力強、糊化程度明顯,米粒更彈牙,餐廳主廚也很樂見有這款米問世。

花蓮區農改場副研究員黃佳興23日表示,燉飯是受國人喜愛的西方米食料理,其中最為國人所熟知的就是義大利燉飯,從103年開始,義大利米的進口量平均都在100公噸以上。在此基礎下,也希望藉由育種方式,發展在地米種取代;歷經7年努力,花蓮區農改場以臺東30號為父本、義大利Vialone Nano為母本,最終誕生出「花蓮26號」。

談到「花蓮26號」具備3高1低的優點,黃佳興表示,包括「千粒重高」,大粒耐煮;「直鏈澱粉較稉稻高」,達到粒粒分明口感;「心白比例高」,可大幅提高湯汁吸收,口感也較彈牙;「食物里程低」,相對於進口米輸入路線長達1萬5,272公里,花蓮產出到臺北消費地僅278公里,環保且減少暖化因素。

黃佳興說,「花蓮26號」始於燉飯,但是不止於燉飯,還可以做義大利炸飯糰、黃金炒飯、披薩、米布丁、日式飯湯等,其中披薩皮融入「花蓮26號」米穀粉,更顯脆中帶Q。

至於全臺種植面積及消費者購買方式,黃佳興表示,去年二期作僅產出2、3公噸,已被餐廳訂走;希望今年二期作可推廣栽種達30公頃以上,未來零售價,每公斤可能貼近進口貨新臺幣200元。

花蓮區農改場場長楊大吉表示,「花蓮26號」品質好,市場目標並不僅限於國內,也會往單價高、已肯定臺灣農產品質的日本等外銷市場拓銷。

業者:品質優於義大利米

花蓮農改場在記者會上,也與三家業者及農會簽約技轉「花蓮26號」。業者聯采公司向《大紀元時報》表示,有餐廳比較「花蓮26號」與進口義大利米後發現,「花蓮26號」確實吸水力強、糊化程度非常明顯,餐廳主廚也很樂見有這款米出現。只是種植門檻高,例如因植株高、易傾倒,仍需要一段時間馴化。

業者也談到,過去因為疫情導致海運卡關,加上去年遇到旱災,導致義大利米短缺,因此更希望能將在地食材「米」供應鏈建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