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創業之路 專家析3因素致失敗

臺大創創中心首任執行長陳如芬日前在台灣勵志協會(TIA)發表專題演講。(記者鍾元/攝影)
臺大創創中心首任執行長陳如芬日前在台灣勵志協會(TIA)發表專題演講。(記者鍾元/攝影)

【記者鍾元/報導】熱愛學習的臺大創意創業中心(臺大創創中心)首任執行長陳如芬,所學橫跨電機工程、商學及法學領域,經歷豐富的她日前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創新與創業的經驗。

臺大創創中心首任執行長陳如芬(前左3)日前在台灣勵志協會(TIA)發表專題演講。臺大創創中心首任執行長陳如芬(前左3)日前在台灣勵志協會(TIA)發表專題演講。(記者鍾元/攝影)

陳如芬在臺灣及美國共拿到三個碩士學位,她目前擔任采風智匯顧問、漢通創投董事、永續影響力投資天使投資人。她曾任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共同創辦人、台達電雲端技術中心業務開發處長、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資安辦公室主任等職務。

陳如芬日前在台灣勵志協會(TIA)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她的創新、創業路心得,「創業就是勿衝也別等。當起心動念就著手,不必等到萬事俱備。執行力很重要。」、「凡事要感恩,態度決定高度。」

她提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等管理學家分析2007至2014年、270萬名創業家的研究發現:頂尖0.1%企業創辦人創業時,平均年齡45歲;年紀較大的創辦人創業成功機率較⾼,且這趨勢至少持續到60歲以前;50歲創業成功率是30歲的兩倍。

創業有多難?與錢賽跑

至於「創業到底有多難?」陳如芬提到,一般新創公司失敗率為90%,生醫新創公司失敗率則高達98%,這就是為什麼在創新、創業路上,「你要很有毅力、很有韌性」,「當你碰到任何的挫折、難關,你要關關難過關關過,所以真的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她表示,大家平常在媒體上看到蘋果、臉書、輝達、微軟公司都是成功案例,但其實失敗的案例真的是不計其數。創業路上有一個很難的問題,就是新創公司還沒有賺到錢之前,就一直燒錢,因為一開門就要發薪水,做研發、測試等都要花錢,所以「創業簡直就像在跟把錢燒完做賽跑」。

陳如芬分析,導致創業失敗的三大因素:第一,要做的產品,市場沒有這個需求;第二,創業者理念不合就拆夥了,但也有人很努力趕快再找人補上,又繼續往前走;第三,現金耗盡,有可能做的產品是不錯的,但如果沒錢了,也只好把投資收起來。

她提醒,創業的目的是要賺錢,為什麼投資人要拿錢讓你去燒?投資人都是錦上添花,絕對不會選擇要雪中送炭。

新創公司通常分成幾個階段,她說,當有點子誕生之後,初步確認有對應到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發展產品,再接著去確認產品有市場。她提到,新創公司在不同創業階段運用投資來幫助事業成長,以及募集各種可能的資金來源,比如可以跟銀行融資,像臺灣經濟部就有幫助新創公司跟銀行融資,最多可以貸款新臺幣3,500萬元。

臺灣新創活⼒ 引國際創投關注

陳如芬表示,創投運作程序會經過幾個步驟:包含從案源建立、投資評估、估值、進行投資協議、投資後管理,以及投資處分出場。她指出,新創需要整個生態系統的支持,包括有創業團隊、人才投入、專業支援(法律、會計、投資人的媒合等)和共同工作空間等,其實臺灣大部分創業的題目,都跟資通訊科技有關,因為很多大學培養了資通訊的人才。

「臺灣的新創活⼒吸引國際創投關注」,她分享,2019年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創新的生態系統評比,臺灣創新能力全球排名13。另外,2023年全球新創生態系統報告,以城市的創業創新活力做評比,臺灣有六個城市入榜,臺灣在全球排第24名。

陳如芬說,投資人都在鼓勵新創,建議創業者一定要立足臺灣,然後放眼全世界,但是要有目標,定好你的優先市場。她也提醒,創新與創業這條路,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但那其中必有難的地方,而當撐過去之後,又是一番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