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社會萬象

中國電動車企倒閉潮延燒 專家析複雜原因

大量中國新能源汽車車企破產重整,逾千億資金「打水漂」。圖為示意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大量中國新能源汽車車企破產重整,逾千億資金「打水漂」。圖為示意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黃雲、駱亞/報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車企內捲(內部競爭)嚴重,大批破產重整,逾千億資金「打水漂」。專家表示,倒閉的造車新勢力(電動車車企)因有地方政府財政的支持,屬於「諸侯經濟」產物,中共當局想建立一個合併、兼併體系很艱難。

「造車新勢力」來源複雜

近年,中國車廠接連倒閉。龍年首個工作日,專攻豪華電動車市場的造車新勢力「高合汽車」,宣布停工停產6個月。廠區27日空無一人,大樓門口貼著封條。在電動車企內捲的狀態下,外界推測高合汽車可能成為繼威馬汽車後落入破產重整的電動車企。威馬汽車過去是中國第一批實現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企業。

2014年中共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國出現狂熱造車潮,截至2018年,企業數量最高時逾四百家。但2019年之後,絕大部分造車新勢力陷入倒閉或經營危機,包括威馬、天際、奇點、愛馳等15家車企。據統計,目前仍有產銷量的造車新勢力只有10家左右。而今年2月初,多家仍存活的新勢力造車品牌公布1月分的銷量,其中小鵬、蔚來等車企環比去年12月分均出現了逾40%的下滑。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大紀元》表示,「這些倒閉的造車新勢力,他們的來源很複雜,動機並不單純,很多人是藉造汽車這個幌子圈錢或者搞別的事情,他們生產能力、生產表現很差,所以被淘汰也是必然的事情。」王赫表示,「現在的問題是,可能因為中共布局了什麼新能源汽車,大家都覺得這是個風口、都能夠賺錢。」各個省、地區覺得造車是門好生意,提供很多的財政支持,使得情況很複雜。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對《大紀元》表示,「中國有些汽車業是屬於地方政府支持的,是「諸侯經濟」的產物。」現在中共很多地方政府幾乎面臨破產,工資發不出來,「地方政府也沒辦法長期補貼,這個(倒閉)風潮很難改變」。

2020年9月,威馬汽車完成了人民幣100億元D輪融資,創下了造車新勢力史上最大的單輪融資紀錄,其投資方有很多地方政府的影子,包括江蘇崑山、安徽合肥、湖南衡陽等;天際汽車也獲得了湖南長沙、青島平度、廣西南寧等地方資金的支持。

兼併、合併體系更複雜

2月21日,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發文,呼籲當局建立和引導汽車企業的合併與收購體系,因應將來新品牌會遇到的經營和資金問題。

對此,丁樹範表示,「最大的問題是,中國不是一個純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是按照股份、按照市場的原則併購、合併。有些汽車業背後是地方政府在支持的,那麼地方政府有它的邏輯、它的想法,跟市場經濟可能會不一樣的。」他說,中國市場屬於諸侯經濟,由於地方政府的盤算,會使得兼併、合併變得更複雜,很難處理。

王赫也表示,中共能不能建立一個合併或收購體系,值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中共體制是扭曲的,政府的介入能力很大,所以這個市場很畸形」,「如果由中共官方來做(兼併、合併),很可能帶有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因素。」

對於中國車企的發展空間,網路財經大V 「財經冷眼」對《大紀元》表示,產能嚴重過剩,中國國內消化不了,民眾消費能力急劇下降,對汽車,特別是電動車的需求下降,供給嚴重超過需求。對外而言,中國的電動汽車想出口到美國、歐洲等,面臨關稅壁壘和貿易壁壘。「中國的車企發展的空間是非常小的,可以說是內外交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