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扭傷冰敷越久越好? 醫:不正確

急性扭拉傷時,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嗎?(Shutterstock)
急性扭拉傷時,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嗎?(Shutterstock)

文/記者李郁玫
您知道發生急性扭拉傷時,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嗎?中醫師表示,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就醫時會堅定的跟醫生說,「前兩天已經有冰敷了」,就像學童已經把功課做完希望得到稱讚的樣子;其實扭拉傷之後,需要冰敷的概念在醫學演變過程中已逐漸被修改。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表示,現行民眾最熟知的運動受傷時採用的「RICE原則」即是1978年加布•米爾金(Gabe Mirkin)在《運動醫學書》(Sports Medicine Book)中所提出的,分別是: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Elevation(抬高)。

然而,他在2015年提出修正,認為冰敷和休息的時間過長,反而不利於軟組織修復,從而延長治療所需要的時間。

目前坊間對於扭傷冰敷多半是採取前48小時冰敷,過後再進行熱敷,但其實這個觀念不是很正確,其實扭傷超過6小時就可以減少冰敷次數,否則可能會抑制修復機制。

「PEACE&LOVE」處理原則

最新的急性軟組織損傷處理原則,已由《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BJSM)於2019年更正為,早期的「PEACE」和後續的「LOVE」,一共9項原則。

早期的「PEACE」原則分別是:
Protection(保護)
Elevation(抬高)
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避免過度消炎處理)
Compress(加壓)、Educate(教育)

冰敷和休息的時間過長,反而不利於軟組織修復,從而延長治療所需要的時間。(Shutterstock)冰敷和休息的時間過長,反而不利於軟組織修復,從而延長治療所需要的時間。(Shutterstock)

其中避免過度消炎處理是因為發炎有助於組織修復,過多的消炎藥物和冰敷雖然能減緩紅、腫、熱、痛,但也會減少氧氣、營養、修復因子的送達,以及廢物的排除;所以在嚴重腫脹發炎情況下,適度冰敷消腫是可以的,但也要避免過度低溫和過長時間冰敷,才不會影響後續的修復。

後續的「LOVE」原則分別是:
Load(適當負重)
Optimism(保持樂觀)
Vascularisation(血液循環)
Exercise(運動訓練)

中醫治療急性扭拉傷原則,盡量以保護、固定、適度消腫為治療方法。(Shutterstock)中醫治療急性扭拉傷原則,盡量以保護、固定、適度消腫為治療方法。(Shutterstock)

即是取代了原本的休息,因為適度運動訓練能逐漸增加肌肉彈性和關節活動度,但是必須以無痛為原則,要循序漸進,避免急著增加強度而造成再次傷害。

急性扭拉傷找中醫有效嗎?

謝明憲表示,對於急性扭拉傷造成的肌肉、肌腱、韌帶損傷,中醫治療原則與現代醫學相同,都是盡量以保護、固定、適度消腫為治療方法,後段療養也有導引和練功的方式,幫助患者恢復功能。

部分急性扭拉傷的患者,因為平時比較沒有訓練柔軟度,或是身體有一些骨架歪斜、錯位,導致軟組織對於突然增加的外力無法做有效的洩力作用,以至於症狀輕者只有軟組織發炎,症狀稍重者則出現肌腱撕裂傷,更甚者出現跟骨、距骨、腓骨錯位,因為出現這樣的位移錯縫,所以需要採用復位手法治療。

急性扭拉傷症狀稍重者,出現跟骨、距骨、腓骨錯位,需要採用復位手法治療。(Shutterstock)急性扭拉傷症狀稍重者,出現跟骨、距骨、腓骨錯位,需要採用復位手法治療。(Shutterstock)

足部復位迅速恢復運動能力

謝明憲分享,曾經在馬祖北竿做中醫巡迴醫療時,有一個印象最深刻的治療案例,是一名早上剛從臺北搭飛機到北竿的遊客,當時是由家人攙扶並用左腳跳著進入診間。

經詢問病史得知,該名遊客當天早上跌倒扭傷後,就出現右腳無法出力支撐身體重量,卻還是搭機到醫療資源較少的馬祖來旅行。

觸診檢查後,初步排除骨折,但是除了發現局部軟組織發炎之外,還出現跟骨、距骨的錯縫。於是當下輕輕的拉了幾下他的足跟,幫助跟骨、距骨復位,讓足踝和足弓能發揮原本的支撐作用,隨即他就能慢慢的用兩腳走出診間。

雖然這樣的復位治療無法改變軟組織已造成的損傷和發炎,但急性的軟組織損傷恢復是需要時間去修復,而這樣的復位治療除了讓他能快速恢復運動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避免留下長年不癒的舊傷。

腳扭傷痛半年 原來是骨錯縫

謝明憲提到,臨床上偶爾會聽到患者述說,腳踝曾經在某次扭傷之後,就常年不癒,雖然當次扭傷沒有嚴重的韌帶撕裂或骨折,但就是腫脹和疼痛持續大半年也無法消退。在經過觸診後發現,其足踝周圍的骨頭位置不正確,軟組織也依舊腫脹。

適度運動訓練能逐漸增加肌肉彈性和關節活動度,循序漸進避免造成再次傷害。(Shutterstock)適度運動訓練能逐漸增加肌肉彈性和關節活動度,循序漸進避免造成再次傷害。(Shutterstock)

事實上,足踝周圍的骨頭位置不正確會導致足踝受力異常、循環變差、反覆慢性發炎而沾黏,而這些改變會阻礙距骨回去關節面,就連傷科復位手法也無法將之調整回去;所以對於這類骨錯縫的患者來說,在沾黏發生之前,將骨頭調整歸位就是很重要的治療。

謝明憲補充,診斷骨錯縫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和判斷能力,因為急性扭拉傷會造成局部軟組織腫脹和肌肉攣縮,而X光影像學看起來小小的骨錯縫,卻常落在現代醫學所認定的正常範圍之內,所以此時是否需要進行復位,就成為一個極具爭議的治療。

在不違背急性軟組織損傷處理的原則下,如果患者在初期扭拉傷當下有骨錯縫,就算需要使用手法幫助其復位,也需要以極輕柔的方式慢慢的牽引,不能過於用力,以免已經受傷的軟組織發生二次損傷。

至於局部腫脹嚴重而無法判斷是否骨錯縫,或是局部肌肉嚴重緊繃收縮而不宜操作手法時,此時可以用輕柔的鬆筋手法或穴位針刺法,從遠離受傷的部位給予治療,藉此讓受傷部位的張力減輕,以緩解疼痛和改善局部循環;如果後續有必要復位,應等待局部消腫、疼痛緩解,以及關節沾黏之前,再進行治療。

謝明憲提醒,發生急性扭拉傷時,一定要尋求合格的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不宜尋求坊間推拿師處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