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睿智的思想是超凡的,高於凡人肉眼、肉身的層次,揭示天地「返本歸真」的大道和提昇生命層次的道理,這使得老子著作的《道德經》閃爍著玄之又玄的慧光。
老子的智慧,講的是修行的智慧。修行之道,顯示了人間的反理── 返本歸真之道。經典的《道德經》章句中,常常見到對比、反襯的智慧,灼灼慧光閃爍,耐人尋味。
道可道 非常道
人家說老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思想處處透玄機,洞見人間「玄之又玄」之界,啟悟凡世之人;在渾沌迷茫中,他撥逆返正,突顯自然之道的真采。後人秉性各有界囿,領略各異。此文僅僅交流一愚之體會。
老子睿智的思想是超凡的,高於凡人肉眼、肉身的層次,揭示天地「返本歸真」的大道和提昇生命層次的道理,這使得老子著作的《道德經》閃爍著玄之又玄的慧光。
老子的智慧,講的是修行的智慧。修行之道,顯示了人間的反理── 返本歸真之道。經典的《道德經》章句中,常常見到對比、反襯的智慧,灼灼慧光閃爍,耐人尋味。
道可道 非常道
《道德經》講的道,是天、地、人的自然之道、本然之道——在老子眼中自然之道才是「常道」。當人誤入欲望和名、利、情的歧途時,必須返本歸真,才能回到生命的本道,即自然之道。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立足在人間之理,是看不到「常道」的——那些人們琅琅上口的經術、政教之道;追求名、利、情之道,在老子看來都不是常道。
《道德經》闡述的恆常之道不同於人間之道。它是這個宇宙銀河系之理。從太古天地渾沌初造以來,自然之道構成了宇宙萬事萬物,其內在的定律主宰了天地的運行。此大道自然而無形,瀰漫在宇宙間,對人類來講,超出想像空間太多,所以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能夠明白陳述、描繪出來的。老子是天上來的人間導師,給人類留下返本歸真的五千言《道德經》。
名可名 非常名
老子怎樣看待世間人、事、物的存在?他說:「名可名,非常名。」世間稱頌樂道的富貴尊榮、高世之名都不是「常名」,是瞬間即逝的東西,不是永恆存在的光輝。熟習世故的紅塵男女,應該無人不認同老子對人生富貴無常的洞徹!放眼紅塵,滿布的是得失的牽掛;浸泡的是成敗的悵恨;糾結的是名、利的矛盾——富貴尊榮、高世之名都不可久恃。
自然常在之名在哪裡呢?看看嬰兒的天真、礦石中的璞玉——嬰兒的眼睛看世界不帶後天的觀念、璞玉的光彩不應合世間定義的美麗。它們的存在好像愚頑,卻是昭昭內含光,它們的存在自然而生、自然而在,不受外在觀念、後天框限的左右。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在天地之初的時空,天、地、人是怎樣造就的?那是用人類的名詞無法描摩的「無有」。天、地從「無」而來,但又不是真無,從無到有,高深超乎人的知識和想像,無法名狀。說不出的奧妙就像到如今人類都無法回答的這個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我們只能說天地之道始於無形、無名,只有創世主才知道其由來。
後來,世上有了人類,人類有了對環境的認知能力,開始用具體名詞去描述宇宙中的生命狀態,並給萬物下定義、命名。這樣就「有」了林林總總的世界概念,在「有」與「名」的概念下,搬演出一齣又一齣的人間大戲、小調。然而,一有了對「名」的執著,可能就背離了生命最初的自然狀態、背離了生命的常道。
老子之「道」不僅是道德標準,或是人生道理,更是生命大道。聽他說「道」是否感到非常超凡呢?悟道其中真昧,人生也輕妙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矣
老子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句話才23個字,顯現多面向、多層次的光彩,彰顯自然之道。千古以來的後人也曾對此說過千言萬語,恐怕都沒說盡其中竅門,都無法洞徹自然之道的玄奧。
《說文》說:「美與善同意。」從表面字義試著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得到一個層次的道理:
當天下人從自然萬物中突顯出「美(好)」來,
那這區別觀念產生後將引來壞果;
當天下人從自然狀態中彰顯出「善(好)」來,
那這認知執著形成後將造出惡果。
◉ 個人體會:
1. 對立性破壞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句話講出了一個「相對性」,從而衍生成「對立性」。美與不美、好與不好的相對標準是人認知下的產物。人產出了這把衡量的尺,反而人為地扭曲了萬物自然生存狀態,破壞了自然的規律。
例如,人們都說和田玉美、紫砂壺好,結果人人追捧就刺激了大量採伐,終而嚴重濫採導致和田玉和紫砂泥礦脈面臨枯竭,有人就製造假貨來騙人。又如,人間以魚翅為美味,為了吃魚翅,人類現在每年捕殺上億條鯊魚!近年鯊魚急速減少,傷害海洋生物鏈,部分鯊魚已經瀕危,假魚翅更是常見。人間認定的標準,讓「天下皆知美,天下皆知善」,反而違反了自然,製造了惡果。
再則,好壞的「相對性」衍生成對立性,可能嚴重破壞天地生命自然並存的平衡與融洽。例如,在一個群體中有某人的好被表揚了,可能會引起他人心裡的不平衡,甚或是忌妒心,帶來彼此的傷害。若有居心不良之輩,蓄意製造階級標籤、分別差異,就可以挑起敵對衝突。例如,給人貼上所謂的「紅五類」「黑五類」的標籤,挑動鬥爭的行為。就是這一類的,製造了階級對立,威脅自由生存的人權,扭曲了人與人自然諧和的關係,毀壞了社會和平與共生共存的基礎。
由此見到的是:相對的觀念、好壞的區別形成了矛盾與牴觸、衝突的根源。萬物自然而生,相生相成;人類自以為是的好、壞之見,反倒是成了自然之道的干擾者、破壞者。
2. 人間「美名」與「善譽」可能傷身
漢代《老子河上公章句》把老子這句話,列入「養身」的境界,也給人指出養身一道。從其中給人什麼「養身」的警惕呢?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點出天下人皆愛「美」時,就會引來逐美之心;天下人皆珍「善」譽,就讓人起了功名之心、顯示之心。在競爭稀有好東西、競爭第一名的令譽時,就勾起了你得、我失的利益矛盾。這矛盾在人心裡激起動盪不安的漣漪;在人際間衝激對立的矛盾。結果,惹起紛擾和爭端撕裂諧和融洽,招來醜事、惡事傷害己身,反而不利「養身」,結果當然是不美也不善了。
而在社會上對「美好的東西」索求的人越多,對立、競爭就越激烈。各種競爭手段紛紛出籠,各種自私自利的勾當充塞耳目,就會讓人心受污染,越來越往下墮落,世道也越來越往下沉淪了,而個人要逆流而上就更加困難。
人世間定義的美好常常讓人有失落感,就如《三國演義》的開卷詞中的澈見:「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詩人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同層次的生命自然存在著不同的視野。人間高度的視界極為有限,看不見造物主的全盤安排,看不透自然之道的玄妙,凡人也無法超前窺得未來的前景發展。那些自以為是的好,在不同的時空來看不一定是真好,反之亦然,例如「塞翁失馬」卻因禍得福就是一例呀。
世間萬事萬物有相類成對的,有相異相反的,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樣貌。然而,在自然成對或相反中,也具有自然相成的作用。萬物所生、所成,都有天道自然之力的安排,而其安排的作用,遠遠超乎凡間人之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