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最多人複製的雕像 義大利《拔刺的少年》

彼得‧保羅‧魯本斯《拔刺的少年》習作,根據青銅雕塑版創作,約1601至1602年。倫敦大英博物館。(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拔刺的少年》習作,根據青銅雕塑版創作,約1601至1602年。倫敦大英博物館。(公有領域)

文/Michelle Plastrik 編譯/吳約翰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

著名的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的拔著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拔刺的少年》局部,少年嘗試從腳上拔出一根刺來。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拔刺的少年》局部,少年嘗試從腳上拔出一根刺來。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世界各地收藏著不同版本的雕像,以各種技術和比例搭配青銅、大理石、石膏等材質製成。《拔刺的少年》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說服力,是因為他的動作表現簡潔有力,只有傑出藝術天賦的雕塑家,才得以捕捉到如此動人的身體曲線和情感。

現存最早《拔刺的少年》

《拔刺的少年》最有名的版本,莫過於收藏在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s)的青銅雕像。推測這個傑作應該是原創,又或許還有更早已損毀或仍未發掘的作品。有些學者認為它是西元前三世紀時創作的,但博物館堅稱是西元前一世紀。

《拔刺的少年》,西元前一世紀創作。青銅。73公分。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Shutterstock)《拔刺的少年》,西元前一世紀創作。青銅。73公分。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Shutterstock)

從風格上來看,青銅雕像具備多個時期的特徵,例如他的體態受到西元前三至前二世紀希臘文化的影響,頭部則模仿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藝術。因為有根刺扎進了男孩的腳底,所以他的目光集中在處理傷口上。男孩細膩的面目表情與緊繃的肌肉,形成鮮明對比,充滿抒情主義(lyricism)色彩。

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拔刺的少年》局部。(Shutterstock)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拔刺的少年》局部。(Shutterstock)

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拔刺的少年》局部。(Shutterstock)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拔刺的少年》局部。(Shutterstock)

這座雕像在遠古時代廣為人知,也啟發了許多仿品的製作。直到12世紀末,這座擺放在羅馬拉特朗宮(the Lateran Palace)外的雕像,才又再次獲得人們的青睞。1471年,教宗西斯篤四世(Pope Sixtus IV)捐贈《拔刺的少年》和其他青銅器藝術品給羅馬人民欣賞。這些藝術品存放在卡比托利歐山(Capitoline Hill),奠定後來同名博物館的基礎。雕塑《拔刺的少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發展時期重要的作品,也是當時複製最多的一座雕像。

獨一無二

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以《拔刺的少年》為主題的展覽,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是非常稀少的現存古代大型青銅器。此外,與大多數希臘文化和羅馬時代的雕塑不同的是,《拔刺的少年》不僅沒有具體故事,也沒有明確的敘述。

因此出現了許多關於這位少年的姿勢的詮釋。歷史記載包括將「斯皮納里奧」(少年)認定為一名忠心耿耿的牧童,他在向羅馬元老院(the Roman Senate)遞送訊息的途中被一根荊棘扎到了腳。抑或,在羅馬帝國時期,據說「拔刺的少年」描繪的是傳奇的特洛伊王子阿斯卡尼俄斯(Ascanius),可能是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的祖先。又或者今天有些專家認為,他只不過是一位男孩,在收穫季節踩踏葡萄時,腳被刺扎到後動手拔除罷了。

西元一世紀《拔刺的少年》,羅馬大理石複製品,倫敦大英博物館。(公有領域)西元一世紀《拔刺的少年》,羅馬大理石複製品,倫敦大英博物館。(公有領域)

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可以找到一件複製羅馬卡比托利歐雕塑的精美古代仿品。這個羅馬大理石版本可追溯到一世紀,男孩坐在石頭上,全神貫注的在拔他的刺。因為他聚精會神,迫使觀眾也凝神專注的看著他。據說這件作品是從羅馬著名的七座山丘之一埃斯奎利諾山(the Esquiline Hill)出土。在某個時間點,可能是製作它的藝術家或是後來另一位藝術家,在大理石雕像上鑽孔,以便安裝噴泉管路,好讓它成為花園裝飾。充滿田園風光的花園正適合擺放《拔刺的少年》,因為這樣的人物造型與夢幻的田園景色非常搭配。

安蒂科版本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拔刺的少年》,是一件小巧珍品,屬文藝復興時期版本。由雕塑家兼金匠皮爾‧雅各布‧阿拉里‧博納科爾西(Pier Jacopo Alari Bonacolsi)小名安蒂科(Antico,1460~1528年)創作,他是公認現存諸多創作版本中最好的作品。安蒂科很可能是為著名的藝術贊助人、嫁給統治曼托瓦公國(Mantua)貢薩加家族(the Gonzaga family)的伊莎貝拉‧德埃斯特(Isabella d’Este)製作。安蒂科後來擔任他們的宮廷雕塑家,這位藝術家以改造大型古代雕像為珍貴的青銅小雕像而聞名。

安蒂科《拔刺的少年》,約1501年創作。青銅,部分鍍金(頭髮)和鍍銀(眼睛);19.7公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安蒂科《拔刺的少年》,約1501年創作。青銅,部分鍍金(頭髮)和鍍銀(眼睛);19.7公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拔刺的少年》的袖珍雕像,是仿照卡比托利歐博物館青銅版本製作,但有一些細微的差異。這座小雕像本身就是一座美麗又夢幻的作品,而且生氣勃勃、栩栩如生。

安蒂科展示男孩從腳後跟拔出一根刺,而不是從腳底。抬起的腳可見腳趾捲曲,預料身體即將感受到疼痛,另一隻腳則輕微觸碰地面以保持平衡。他光滑的身體不像卡比托利歐青銅版那樣有稜有角,與他下方坐著的粗糙樹幹也形成鮮明對比。男孩的捲髮鍍金,眼睛則鍍銀。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館長丹尼斯‧艾倫(Denise Allen)在著作《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青銅器》目錄中寫道:

男孩脊椎大幅度的彎拱突顯少年背部曲線,同時呼應下方坐著凹凸不平的石頭輪廓。當少年手指輕盈的懸空靜止在扎入腳後跟的刺上方時,雕塑的線條和整體外形切分細膩,以男孩手指為中心優雅的編排出手部動作、目光和姿勢,完美收場。

從另一個角度看安蒂科《拔刺的少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從另一個角度看安蒂科《拔刺的少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這件作品的設計是從下往上觀看,所以應該放置在高於視線水平的展示架上。因為是袖珍尺寸,當然也適合放在手中仔細端詳。

文化影響

《拔刺的少年》持續在17、18世紀對當時的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例如,安排壯遊(the Grand Tour)行程一定會造訪羅馬的青銅版雕塑。大量的複製品廣泛流行,「拔刺的少年」這一主題也出現在圖稿和畫作當中。

傑出的荷蘭靜物藝術家彼得‧克拉斯(Pieter Claesz)(1596/97~1660年)創作一幅構圖複雜的油畫《虛空靜物畫與「拔刺的少年」》(Vanitas Still Life With Spinario)即是一件畫作範例。這件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展品,畫面裡配置了許多與藝術和科學有關的物品,構圖流暢精美。像克拉斯這樣受過教育的藝術家,應該會把這件作品拿來當作繪畫臨摹使用。在盔甲、書籍、圖稿、樂器、畫筆和調色板中,眾人的目光會集中在大型石膏模型《拔刺的少年》上,它很可能是根據卡比托利歐青銅版本繪製。

彼得‧克拉斯《虛空靜物畫與「拔刺的少年」》,1628年創作。油彩、版畫;69.9×79.4公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公有領域)彼得‧克拉斯《虛空靜物畫與「拔刺的少年」》,1628年創作。油彩、版畫;69.9×79.4公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公有領域)

前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館長揚‧皮特‧菲利特‧科克(Jan Piet Filedt Kok)寫道:「北方工作室經常拿這類雕塑和複製品來臨摹練習,16、17世紀的藝術家似乎公認它為古典藝術的理想範本。」

《拔刺的少年》是一件深具象徵意義的藝術品,因此拿破崙渴望獲得它。1798年,卡比托利歐的青銅版雕像與其他同樣遭拿破崙掠奪的藝術傑作,一起在巴黎街頭風光遊行展示。後來拿破崙戰敗,《拔刺的少年》得以送回羅馬保存。今後,不論你在哪看到雕塑《拔刺的少年》,大概都跟羅馬收藏的青銅版雕像脫不了關係,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

原文: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Thorn-Pull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