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避險吸引力驅動 黃金價格創新高

自2月中旬以來,一系列利好因素已推動金價上漲了約14%。圖為金條。(YOSHIKAZU TSUNO / AFP)
自2月中旬以來,一系列利好因素已推動金價上漲了約14%。圖為金條。(YOSHIKAZU TSUNO / AFP)

【記者莊璦筠、李洋/綜合報導】儘管美國關鍵通膨數據略為上升,由於受美國聯準會(Fed)降息預期與避險吸引力的推動,週一(4月1日)現貨黃金價格延續漲勢,首度升破每盎司2,250美元,再度創下歷史新高。

週一,美國黃金期貨價格上漲超過2%,報每盎司2,286.39美元。在亞洲市場部分,現貨黃金價格上漲1.32%,報收於每盎司2,265.53美元。

美數據推升 投資人對Fed降息有期待

世界黃金協會(WGC)市場策略師卡瓦托尼(Joseph Cavatoni)1日表示,他認為真正推動黃金上漲的是,許多市場投資者對Fed降息有預期心理,「這是黃金真正令人興奮的時刻。」

儘管Fed降息的時間和幅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市場仍維持對Fed放寬貨幣政策的預期。市場預計Fed在5月1日發布決定時將再次按兵不動,然後在6月11日至12日的會議上開始降息。

美國商務部3月29日公布,2月關鍵通膨指標PCE(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年增2.8%,符合預期。這很可能使Fed在開始考慮降息之前,繼續按兵不動。Fed在最近的3月會議結束時,維持利率不變,但仍預期今年會降息3次。

黃金價格往往與利率呈反比關係。隨著利率下降,與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相比,不孳息的黃金變得更具吸引力。在低利率環境下,債券的回報率較低。

地緣政治緊張 避險需求支撐金價走勢

自2月中旬以來,一系列利好因素已推動金價上漲了約14%。央行放寬貨幣政策的前景,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增加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需求,都支撐了金價的漲勢。

投資管理公司Gabelli Funds的投資組合經理人布萊恩(Caesar Bryan)表示,海外需求也同樣推動金價走高,「在中國,由於房地產行業低迷,私人投資者被黃金所吸引。」他補充道,中國的經濟總體依然疲軟,股市和人民幣均表現不佳。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中國的消費者需求和央行購買是黃金價格上漲主要驅動力,中國央行去年淨購買225噸黃金,超越全球任何一家央行。

金融危機山雨欲來 黃金成為避風港

3月台灣股市攻上兩萬點,公開募集的三檔ETF共募得逾新台幣2,400億元,被質疑熱過頭,也擔憂市場游資泛濫。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近日撰文〈金融危機山雨欲來〉,提醒指出「台灣的游資太多,甚至泛濫的現象,是否普遍全球化?而2016、2018年分別以「金融化」和「金融詛咒」的警示,會不會已經到來了呢?」

吳惠林中引述美國布朗斯通研究所創始人兼總裁塔克(Jeffrey A. Tucker)3月10日在英文《大紀元時報》發表的文章〈金融危機開始了〉(The Financial Crisis Begins)提到,「金融危機已經向我們走來,因為這是一個『通貨膨脹金融』的世紀,怎麼可能不以金融危機告終呢?」

塔克警告,通貨膨脹可能長期持續,明年和後年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重蹈1970年代經歷三次通貨膨脹浪潮,現在人們只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只會接踵而至。塔克還提到,經驗老到的投資者已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黃金和比特幣屢創新高的原因;在這種環境下,黃金是唯一真正避風港。

吳惠林提到,「金融風暴、經濟大衰退之所以發生,都是金融業失職、政府官商勾結推波助浪的結果。」金融機構以各種方式將錢搬給少數有權有勢富人,而金融機構原本應該扮演「資金的橋梁」或「金融中介」角色,也就是右手接受民間的存款,左手再將這些存款貸放給從事「實質生產」的業者。

金融業失職 禍延全球

據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估計,在1960年代,金融和保險業合計也只占不到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但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夕,金融和保險業倍增至GDP的8%。金融業吸引了社會中頭腦最好的人才,在衍生性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證券化過程中,個人的債務整合成新資產,結果讓風險倍增、金融體系弱化,終而慘遭崩解,進而危及各產業,延禍全人類。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並沒讓金融業走回正軌,而是掌控更大的權力。〈金融危機山雨欲來〉文中指出,「行政部門的決策為金融業帶來龐大利潤,並造成房屋所有人、小公司、勞動者和消費者的損失。金融業已經成為經濟成長的阻力,而不是催化劑,因為它的成長使得企業和整個經濟社會都受到損害。」

對於如何避免金融危機,《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The Road to Ruin)的作者瑞卡茲(James Rickards)在2016年出版的書中呼籲「縮小銀行規模、減少衍生性金融商品、降低槓桿,以及有可靠的貨幣,也許要與黃金聯繫」。但瑞卡茲坦言,眼前看不到補救趨勢,只見系統崩潰逐漸逼近。

最後吳惠林提醒,「在中共國瀕臨政經全面崩盤的危急存亡,以及全球游資泛濫、通貨膨脹、金融危機一觸即發關鍵時刻,是不是該來一次從斑斑金融危機歷史中得到『正面教訓』,讓貨幣返還其『交易媒介』角色,政府該嚴控貨幣數量使其緊密聯結實際物品生產量,而金融機構緊守『資金的橋梁或中介』的角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