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長照產業存侷限性 人力缺口成挑戰

居家服務示意圖。(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居家服務示意圖。(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文/記者賴玟茹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為提供長者更好的照顧服務,政府積極推動長照2.0政策,如何補足長照人力缺口,也是外界關注重點,與會專家表示,長照產業存在侷限性,讓年輕人不願意投入長照產業。

準總統賴清德在競選時也提出長照3.0政見,有四項重點,其中包括重度失能者優化住宿式服務機構、提供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及提高長照服務的涵蓋率,擴大基層關懷據點的服務量能,最後則是要打造居家、社區、機構、醫療、社福的一體式服務。

若家中有無法自理的老人,「照顧」成為家屬的最大難題,照顧服務員便成為家屬的最佳助手,照顧服務員主要在居家服務中心、日間照護中心等場域提供服務,居家照顧服務員則是在居家提供照顧服務的照顧服務員。

長照給支付制度僵化 七年未調整

立委近日召集各專家學者討論精進作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表示,隨著社會結構轉變,長照需求持續增加,但經兩者相對比,最低薪資七年來成長幅度近四成,長照給支付標準卻原地踏步,七年未動。

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也說,當前給支付制度過於僵化,像是要求居服員回報各碼別的服務時間,行政作業大幅增加居服員負擔,也限制提供服務的彈性。

至於如何提升居服員的薪資條件,及支付制度。涂心寧認為,應增加公部門與民間執行機構的對話與交流,系統性的改善居家照顧工作的困境。

李希昌則是建議,應該評估允許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自行選擇服務項目並付費,以滿足個案及家屬的多元需求,並建議修正《長期照顧服務申請及給付辦法》第九條,增列「主管機關每年必須依基本工資、勞健保費率、物價指數等,主動調整修正支給付標準。」

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表示,過往長照被認為是很難經營的行業,現在看到有那麼多人願意參與,讓制度變更好,相當可貴。

李玉春建議,長照3.0改革應從給支付制度的改進開始,同時補充核定給付等級的工具也應與時俱進,可以思考導入人工智慧、電腦自動化的技術,提升整體作業的公平與效率。

執行長照3.0後 政府應思考如何擴大財源

長照從業人員已從2萬多人,成長至今已有9萬多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瑋芩表示,近五成照顧服務員人力是投入在居家服務;近期也發現,居服員對應的案家增多,顯示長照服務使用者續增,目前長照人力的建置仍須努力,儘管長照服務在意「質量」,但也因為長照產業的侷限性,讓年輕人不願意投入長照產業。

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執行長林金立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目前居家服務及社區照顧,在政府的長照支付給付辦法中,全台定價統一由政府訂定,未來執行長照3.0後,下一步會將住宿機構納入體制中,屆時政府也要開始思考如何擴大財源。

現在各產業缺工,其中也包括長照人力,對此,林金立說明原因,長照服務,多半就不是工作的首要選項,因為工作是對「人」的服務,必須要跟長輩談話、互動,甚至要與長輩家屬之間應對,沒有社會經驗「真的沒辦法」。

林金立說,特別是「居家服務」最為困難的任務,從事者多為40、50歲,女性居多,占近八成,因為居家服務員要到案家、一對一服務,必須具備獨立性,且社會化能力夠強,才有辦法勝任。

最後,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長照給支付標準長達七年未調整,顯然有檢討的必要,後續將要求衛福部研議滾動式調整給支付標準,同時評估居家服務實施第三方評價制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