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第一季理監事會的報告裡,引述央行經研處內部研究報告「從調價週期探討近年通膨結構之變化:台灣的個案研究」以及主計總處「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的距離」等資料,發現近3年,平均不到8個月,核心通膨就調漲至少1%,導致民眾對通膨的感受特別深刻。
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長期多落在1%上下,不過2022年、2023年分別達2.95%及2.49%,今年又因電價調漲,全年CPI再破2%,估達2.03%。央行則估今年CPI年增率達2.16%。
近年台灣物價結構出現轉變,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3月中旬在立院備詢時坦言,台灣通膨出現結構性轉變,利率恐怕就不會像以前那麼低檔。
央行說,2020 年以前,台灣通膨率相對穩定,即使遇到供給面衝擊往往也能在短期間回復。自 2021 年起,受疫情、地緣 政治風險、氣候變遷等連續非預期供給面衝擊,導致台灣通膨走勢與 2020 年以前顯著不同。
央行說,2013~2019 年,平均年增率高於 2%的查價項目群僅 105 項,占 368 項查價項目群的 28.53%。
不過,2021~2023 年,平均年增率高於 2%的查價項目群高達 179 項,占 368 項查價項目群的 48.64%。
央行說,相較於 2020 年以前,2021年以來通膨率上揚的現象擴散至更大範圍的日常消費品項中。
央行指出,以1%的漲幅為標準,計算查價品項超過1%漲幅的間隔期間(調價期間),結果顯示,2013年至2019年核心物價平均調漲1%約隔17.19個月、近1年半,而2021年至2023年,降為7.98個月,調漲間隔期間明顯縮短。
他們說,2021 年以來,儘管多數核心物價品項調價幅度不高,但核心物價中多數品項調價週期的縮短,影響民眾對於通膨的感受,產生與官方統計資料的認知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