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當客人,他買你東西回去的時候,都會一直打來跟你說,謝謝我們送出這麼好的食材給他們,其實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安慰,因為有我們在這邊幫他們把這個食材把關,讓他們吃到安心的食材,這是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原因。」2018年榮獲雲林十大菁英農民的吳如瀅說道。
堅持有機 減少農藥
夫妻倆從海拔1300公尺的自家茶園開始,因發現天然香菇而轉型,展開了艱辛的香菇農路程。吳如瀅提到:「剛結婚時,在台南從事保險業的工作,丈夫在石壁種茶卻一直沒有盈利,因為大部分收入都花在購買昂貴的農藥和肥料上。後來,慢慢地回到山上,觀察丈夫的種植方式,並開始上課學習。十五年前發現公公一直在種椴木香菇,這種香菇天然無毒,口感極佳,但卻因為山上禁砍伐,以及平地太空包香菇的興起,導致當地農民紛紛轉為茶農。然而,公公堅持種香菇的原因是他擔心朋友們吃不到這樣好吃的香菇。」現在,草嶺地區僅剩少數戶人家種椴木香菇,夫妻倆為了守護傳統與美味,決定接手這一農業產業,用友善的方式來管理茶園和香菇。
吳如瀅描述了他們在轉變種植方式上的艱辛過程。起初,丈夫對於減少農藥使用並不感興趣,甚至出現了一些爭吵。但吳如瀅堅持自己的方向,逐漸通過實際行動和不斷溝通,使丈夫接受了減少農藥使用的概念。如今,即使有人想購買傳統種植的茶葉,他也拒絕接受,因為丈夫已經無法忍受農藥的氣味。
另外,吳如瀅提到了她的公公一開始看到雜草就想收回土地,並批評她懶惰。但事實上,剛開始留草,是為了讓蟲吃草,不要吃茶葉,當時公公還說再不拔草,就要把地拿回來自己種,很多觀念需要一直溝通,慢慢就把慣型的方式,改為有機的,他們看到成果就接受了。
終遇伯樂 財經專家謝金河讚不絕口
吳如瀅回憶道,他們一開始面臨著客戶匱乏的困境。為了推銷香菇,他們不得不追著遊覽車賣給遊客,甚至帶著幼稚園大的孩子一起參與市集擺攤,包括台南有機市集和中興大學市集。財務困難使他們到台北希望廣場擺市集時,只能四人擠在車上睡覺。儘管種植有機茶也是虧損的,他們還是堅持不懈,到農改場和毒試所進修,學習菇類的知識。最終,他們發現猴頭菇的種植潛力,儘管菌種難尋,他們努力二年終於成功。獲得主廚的喜愛後,他們在今年櫻花季時在九穹神木擺攤,引來了名人謝金河的注意,並因此讓石壁的猴頭菇麵線聲名大噪。
用心鑽研 成功種出猴頭菇
吳如瀅表示:「椴木香菇的種植是一項耗時費工的工作。每年從十二月開始到隔年三月,他們必須種植香菇。由於缺乏砍伐木頭的設備,他們從花東地區運來木材,並進行每年的換木頭工作。菌體養育需要十個月,期間需每月搬動木頭以促進菌體均勻生長。一年後,木材的養分被吸收完,開始腐爛,無法再用於種植。為了讓香菇生長,他們必須定期刺激菌體,將木頭推倒、澆水並控制生長時間。夏天快速生長的時候,晚上需要携帶頭燈採收香菇,但也需警惕蛇類侵入,尤其是盾頭蛇,常常被發現喜歡吃蛞蝓和香菇,因此需要提前清除蛞蝓,以保護香菇的生長。」她進一步提到:「出菇就是你要先刺激它,刺激它就是我們全部的木頭要推倒,然後要澆水澆,澆一個晚上之後,再隔兩天再把木頭立起來,夏天的話大概一個禮拜就可以採收了,冬天的話可能要十到十四天,才有香菇可以採,等於我們每個月大概搬兩百噸的木頭。」
為了提高收入,吳如瀅花了二年時間,找到很好的菌種,開始投入高經濟作物猴頭菇的培養,她談到:「我的猴頭菇是搭架子,用太空包種出來的,架子就是就地取材,我們石壁的竹子來搭,猴頭菇不能跟別的菇一起種,因為它是強勢菌種,會去影響其他菇類。」
十五年過去了,吳如瀅表示現在已經比剛開始的時候好很多了,只是近二年椴木香菇生長狀況不好,收成不到以前的二成,可能因為天氣的關係,又不敢漲價,只能自己吸收。但這環境卻非常適合猴頭菇的生長,又開發了猴頭菇麵線調理包,解鎖台灣人不知如何料理的囧境。
石壁新風景 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雲林古坑石壁地區的觀光發展受到了縣長的大力支持,持續進行各項建設。包括雲嶺之丘、五元二角、九穹神木以及木馬古道等景點,還有嘉南雲峰登山步道等自然景觀。縣政府也積極推廣石壁森林療癒基地,借助數十甲的孟宗竹林提供清涼舒適的步道,夏季氣溫約為攝氏25度左右。此外,一些青年回鄉協助觀光推廣,並在石壁開設了一些特色店,如咖啡、批薩店等。這些努力讓石壁地區越來越美麗,也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如今吳如瀅的猴頭菇、椴木香菇、安全無毒的茶葉銷售越來越好,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